“Ⅰ級的人工智能是檢索級別的,也就是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匹配的條件與結果,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法來為人類提供智能化的服務。現在大多數的智能助手和民用產品都尚處于這個階段。”
林七也是啞然,Ⅱ級的人工智能產品“成了”系列專業處理軟件已經問世兩年了,目前還是唯一突破Ⅱ級智能的民用產品,不得不說,其他公司的研發實在是太慢了。
“至于Ⅱ級,目前市場上有的就是‘成了’系列專業處理軟件,它的標準是能能準確識別命令的核心并給出相應的反應。也就是說,它具有相當程度的‘理解’能力。”
“至于‘明明’,我說的很清楚了。它突破了Ⅲ級。它與Ⅱ級的人工智能相比,最大的突破是‘判斷力’。除了較強的‘理解能力’之外,它還具有‘判斷力’。比如說,它深刻理解了‘善惡’,那么它就同時具備了判斷‘善惡’的能力。當然,‘善惡’的標準是人,也就是它的設計者開發者以及這個社會的知識和準則教給它的,它自己并沒有制定標準的能力。”
“判斷力?”顧曉疑惑:“這是擁有了思維嗎?”
“不不不!”林七解釋道:“Ⅲ級的人工智能依然屬于弱人工智能,是不具有思維的。Ⅳ級以上的人工智能才具有思考能力。不過這種思考能力依然是被動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自主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說,機器智能的思考是一種聚束式思維,是有限的,可控的。而人類的思維,是發散性思維,是無限的,不可控的。”
“目前,成了科技對更高級別的人工智能依然束手無策,研究也沒有任何的進展和方向。”林七接著說道:“聚束性思維是我們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概念,與人的主觀能動反應不同,機器的思維必須是受限制的客觀反應。聚束性客觀原則肯定是貫穿人工智能研究的始終的。”
“聽不大懂。我就問一句吧,這種思維跟人的思維有什么區別?”顧曉問道。
“這么說吧,人的思維是可以無限的,典型的表現是人類有可能會癡心妄想,會有精神病的存在!但機器人不會,永不會得精神病!因為聚束性思維是受研發者限制的。這種聚束性思維還衍生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準則:那就是機器人出自人之手,而永不能出自另一個機器人之手,這么說你明白嗎?”
林七解釋道。其實,機器人必須出自人之手,而永不能出自另一個機器人之手是高級文明的基本法律準則,不可逾越。林七從天中科學院實驗室得知這個消息,也準備把這個準則貫徹到地球的人工智能研究中來。
顧曉好像有些明白,但有有些迷糊,畢竟她不是專業人士。專業人士一聽就能明白這種基本原則的意義和價值。
雖然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在非常基礎非常低級的階段,但是在發展的初期就必須制定準則,這準則就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原則,否則可能給全人類都造成巨大的災難。
專訪繼續,顧曉接著問道:“成了科技集團未來可能會開展非常多的業務,那優先級最高,或者說最先開展的將會是那些業務呢?相信大家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顧曉心里其實已經有答案了,上次一起吃飯的時候林七就提過,她現在之所以這么問,就是想看看林七的這個計劃究竟到了哪個程度,能不能公開,如果不能公開,林七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回答下一級段任務是外腦二代,沒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