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建國日報》,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社長是老郭,一看就是新華日報的民辦版嘛。
湯伯蓀說道:“請區座指示。”
胡孝民沉吟道:“對付**不能操之過急,目前重慶還在談,我們也不能做得太過分。八月以來新辦的新聞報刊,全部監視起來。一般的報社要發展運用人員,重點報社要派可靠人員打入,隨時監控隨時掌握隨時能封查他們。”
“是。”
對胡孝民的提議,湯伯蓀心悅誠服。這個時候其實很敏感,連警察局對工人都很容忍,他們對這種打著民主自由的報刊,就要更慎重了。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會談紀要”。協定堅定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關于政治民主化、人民自由、黨派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十二條。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表面上看,國共雙方決定建立聯合政府,內戰不可能了,人民就要爭取到自由了,很快,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然而,胡孝民知道,這一切都是幻想。因為他剛收到重新秘密印發**的《剿匪手本》,這足以說明國民黨當局的真實想法。
果然,雙十協定剛簽訂,晉軍就出兵攻打山西上黨地區的人民軍隊。國民黨更是調集110萬軍隊,分三路向華北解放區進攻,圖謀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進而占領整個東北。
中國**對國民黨的軍事進攻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
**中央確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抽調11萬軍隊和2萬名干部進入東北,爭取控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東北地區。
與此同時,各解放區軍民對國民黨的軍事進犯堅決反擊。劉鄧指揮晉冀魯豫部隊取得上黨戰役的勝利。人民軍隊連續進行邯鄲、平綏、津浦三個戰役,共殲敵10萬余人,阻滯了國民黨軍深入華北、進軍東北的行動。
國民黨的內戰政策,激起要求和平民主的中國廣大人民的強烈憤慨。1945年11月19日,郭沫若等在重慶舉行反內戰大會,成立各界反內戰聯合會。
下旬,昆明學生舉行反內戰集會,三萬余人總罷課。
12月1日,國民黨派武裝暴徒鎮壓學生。重慶、上海等地陸續爆發聲援昆明學生的活動,形成“反對內戰,爭取民主”的大規模的愛國民主運動。
中國民主同盟和抗戰后相繼成立的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九三學社等民主黨派和許多民主人士,也積極參加反對內戰的斗爭。
國民黨當局在政治上處于被動地位。
美國也注意到了中國的內戰不可避免,美國總統派出特使來華調解國共軍事沖突。
胡孝民同時接到了國共雙方的命令,**讓他配合上海地下黨,通過群眾性合法斗爭的辦法,向美國總統特使表達中國人民的力量和意愿,要告訴特使,必須公正調停內戰,促進中國國內的和平,建立民主政權。
而軍統則要求軍統給特使一個安全的環境,不要讓**煽動工作學生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