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是在場都是自詡才學都不錯的生員,見到這種題目,頓時都感覺到頭疼不已。
又是不搭調的截搭題,前后所議論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舍其梧槚”,論的是著眼于小處還是大處的問題,語出《孟子·告子上》,原文是:“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說的是一個園林師,若不去維護梧桐樹和檟樹。而去保養酸棗樹和荊棘,這個園林師就是低賤的。以論述“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的道理。至于后半句,則是孟子論君子品性的問題,說的是“仁、義、禮、智”對于君子,就好像是味道對于口舌。那是本性。
四書文太難,眾人思索半天不得論述之法,許多人只好轉而先作五經文。
但沈溪覺得這種題目尚可,其實截搭題要破題,無非是從出題人的思路去考慮,因為一些題目都是有來由的。
就好像這道題,為什么蘇葵會拿來作為生員歲考考題,而不是等留著當院試的考題?很簡單,因為這種問題對于考院試的童生來說,還顯得太過深奧了些。
跟一群童生說“仁、義、禮、智、信”可以,但說“因小失大”,就算作出來的文章也會顯得空泛。
在場的生員是什么人,一群已經有功名,甚至在教書育人之人,所以涉及到“舍其梧槚”,就是要忠告眾生員,你們要教學生弟子,也要注重自己的學業,不能因小失大,而在自己品格的培養方面尤為要重視。
至于個人品格方面,自然要用儒家五常來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這同時是育人子弟的一種標準,要把這種理念傳達下去。
想明白這些,要破題就不是很難了。
“觀圣人微事,可見全體焉。”
沈溪想了想,繼續落筆,“觀人必觀于其大,立乎大者,可不責其小也;而尤必觀乎其小,小無不該,而后乃愈成其大。”
破題之后,后面相對則簡單許多,一篇文章寫下來,前后只用了半個時辰,檢查仔細一番,才落于卷子上。
再做五經文大題,做好之后還沒到中午。
沈溪做題已經算是很快了,但畢竟參加歲考的都是有功名在身的生員,有才學的人不在少數,沈溪放下筆時,也已經有人做完。
參加科舉需要注意一點,檢查必須在草稿紙上,只要覺得沒有錯漏便要照抄到試卷上,謄抄時絕對不能出現錯別字,就算真的不小心寫出錯別字,也不能隨意涂黑修改,否則主考官會認為你留記號,有作弊的嫌疑,這種卷子只會被當做廢卷處理。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將其當作是“通假字”,視而不見。
所以在科舉考試中,謄抄到卷子上的時候必須要認真仔細,一點錯漏都不能發生,否則沒資格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馬虎大意。
到下午收卷,遠沒院試那么正規,均是生員自己上前把卷子交到儒學署教諭那里,交卷后生員即可自行離開。兩天后出案,也不會像正式科舉放榜一樣,生員只需要儒學署查閱成績即可。
***********
ps:又是第五更啦!
天子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碼字,也請大家給天子一個機會,把您最寶貴的月票投給《寒門狀元》!
事關緊急,天子雞毛信求援!
月票!月票!月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