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徹感恩戴德:“謝沈大人。”
為了讓李徹放心,沈溪當著他的面,將今日之事寫成奏本,并且給李徹看過,李徹見到上面特別提到廣東都指揮使司大力協助,便感覺功勞已經飛到自己頭上來了,沈溪鼓勵地說道:“李將軍,來年北上與匪寇一戰,你可要鼎力相助啊。”
李徹恭敬領命:“是,沈大人!”
一個正二品掌握一省軍權的大將,對沈溪這個正三品的文官畢恭畢敬,就差拜入門下口稱恩師了,這一幕看起來荒唐,但卻是這個時代文臣武將地位的真實體現。
論在朝中的影響力,李徹給沈溪提鞋都不配。
沈溪本身就是翰林官,兼著東宮講官和日講官的差事,沈溪有這次功勛打底,回去后若是平級調動,可以直接擔任六部侍郎或者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這樣的官職。或者皇帝覺得沈溪年少,繼續留他在東宮擔任講官,那沈溪很可能會掛上翰林院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的頭銜。
以沈溪如今的年歲,以后入閣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李徹心頭振奮,幸好當初沒聽章元應和林廷選的讒言,這兩個老家伙已經半身入土,將來能有什么出路?
一個從二品的右布政使,一個正三品的按察使,調到京城也不可能擔任六部侍郎,而且這倆老家伙沒在翰林院履職的經歷,根本就不要想入閣。
李徹心想:“要選靠山,就該選沈大人這樣年輕有為前途可期的,就算沈大人將來不為閣臣,以他如今在功勛,奉調九邊的話指不定就是三邊總督,會取得跟馬尚書和劉尚書一般無二的功績,若我能奉調在側輔佐,將來封侯未嘗可知!”
恭賀之后,李徹打道回府,剛到家就指示給沈溪準備良田美宅。
知道沈溪在廣州城里租院子住,李徹馬上為沈溪準備大宅一座,仆婢各十人;知道沈溪不喜歡六丫這樣的小丫頭,馬上讓人去城里找妙齡少女,為沈溪送去;知道沈溪要在城外找試驗田栽種玉米和番薯,趕緊叫人準備良田百頃。
李徹學聰明了,沈溪不缺錢,或者說缺錢也不能直接收他送去,因此干脆就不送銀子,而是從沈溪和他身邊家眷的生活需求著手。
沈溪血氣方剛,對女人自然有需求,而沈溪家眷想必對收到綾羅綢緞感到滿意,又聽說沈溪有個從鄉下來的老娘,應該喜歡金銀玉器,尤其是什么羅漢觀音佛像,立即找人去打造幾個,找機會給老夫人送去。
再聽說沈溪出入都乘馬車,便給沈溪找轎子和轎夫,必須是八抬大轎,轎夫還得找那種老把式,八個人要做到進退有度,步調一致,這樣沈大人在轎子里便會感覺如同坐在平地上一般。
沈大人深受百姓愛戴,若出行被那些刁民擋駕就不好了,開路官兵一定要有,儀仗也一定要置辦齊全,甚至規格可以再提升點兒……
沈溪猶自蒙在鼓里,另一頭李徹已經做好準備,就等開年那幾天對沈溪展開糖衣炮彈的轟炸。
……
……
沈溪回到家,自然成了家里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