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戶仍舊滔滔不絕:“但若明日,是咱把賊寨大門給砸開,賊是咱殺的,腦袋是咱砍的,婦孺是咱一手俘獲的,連銀箱子也是咱從寇人手中奪來的,那就算拿點兒揣兜里,大人也不會說啥。”
要鼓舞軍心士氣,提升部隊的戰斗力,還是用銀錢開道最簡單有效。士兵們聽到這話,已經在摩拳擦掌,等待戰斗的到來。
……
……
不但桂軍營里說的是此等話,閩粵兩省的百戶所,戰前動員會上將官講述的內容大同小異。
對于翌日戰事,每個人都顯得很輕蔑,覺得一定能得勝而且是大勝;鼓勵士兵搶掠,甚至有人說出“婆娘誰搶到手邊是誰的”混賬話,讓收到親衛從各處探聽到的消息的沈溪感覺隊伍太難帶了。
用先進的治軍理念治理這群雜牌軍,意義不大,讓他們樹立什么軍人為國捐軀是一種巨大榮譽還有什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全都是扯淡。
這些衛所兵都是世襲的軍戶,好年景勉強能填飽肚子,災荒年跟老百姓一樣餓肚子,他們對忠于朝廷社稷、為百姓謀福祉等根本不感興趣,他們只知拿在手上的最實在……誰能讓我們吃飽飯過好日子,我們就跟誰打仗。
沈溪到粵省前,制定一整套治軍計劃,但到粵省見到這群一輩子連軍服都沒做過第二套的官兵,頓時感覺有力無處使。
人家出來打仗,想的是賺些錢回去,頓頓有肉吃,身邊有女人暖被窩,有孩子供他們喝醉酒時打罵,你偏偏強行灌輸一些不屬于這時代的理念,誰有興趣聽你那套?
孫熙年、張琦麟等幾個相對有點兒戰斗素養的軍將,在中軍大帳內苦著臉問道:“大人,明天到底能不能搶?”
“搶不搶,真的很重要嗎?”沈溪冷著臉問道。
孫熙年道:“大人是文官,且是狀元出身,但這下面士卒一輩子是兵那世世代代就都是兵,您要是不讓他們搶,就怕他們鬧情緒不肯賣力,到時候南澳島可能就打不下來了。”
在這個問題上,沈溪不得不做一些妥協:“這樣吧,傳令三軍,明日不得有**之事發生,違令者斬。至于財貨,以百戶為一營,各營所得暫時記錄到同一個賬目上,最后軍功厘定便以營為基礎!”
既然不能杜絕士兵在戰場上搶掠,那就只能禁制官兵做**之事,讓士兵明白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以百戶所為單位的好處,是讓士兵以百戶所的榮耀為自己的榮耀,一百多人為一個利益整體,彼此休戚相關,在戰場上能互幫互助。
“營所獲財貨,一律上繳五成,若意外發現埋藏地下的錢庫,本官會酌情獎賞……剩下五成由營中官兵平分,人人都有!至于小旗以上,由中軍犒賞,斬首、俘虜賊寇者另計。營內每折損一人,分得財貨減一成,重傷一人減半成,有官兵被俘或逃亡,所得財貨全數充公!失蹤按逃亡計!”
沈溪先給官兵搶回來的東西厘定一個上繳數量,看起來似乎很苛刻居然要交出五成,但有個好處,就是高級將官不參與分配,也就意味著士兵有一個算一個,搶十兩銀子回來能拿出五兩來平分。
不能逞個人英雄主義,百戶所內官兵基本是同鄉,很多是多年老友,他們不好意思私藏,私藏后容易被人發現舉報,因為這是營內所有人共有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