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赴任湖廣的封疆大吏級別官員,一共兩位,分別是兩省督撫沈溪以及新任湖廣左布政使馬天祿。
只是馬天祿抵達的時間要遲一些,地方官員對于馬天祿也不會像迎接沈溪這般隆重。
論朝中的資歷,馬天祿或許比沈溪高多了,但若論圣寵和手上的權力,馬天祿跟沈溪相比遠有不及。
湖廣三司衙門都在武昌府城,只有行都司駐地是與川陜接壤的鄖陽府。
此番布政使司衙門出面負責迎接沈溪的是左參政郭少恒,都司衙門則是以武昌左衛衛指揮使崔涯為主導。
至于按察使司方面,由于湖廣按察使出缺,群龍無首,臬司衙門并未特別派人前來迎接。
車隊來到武昌府城南面的接官亭,遠遠便見到迎接的隊伍,這次沈溪避無可避,到了治所,他不想進城也得進。
武昌府治所乃江夏縣城,東有洪山、龜山,西臨大江,乃長江中游第一大城。作為湖廣行省治所,城墻巍峨高聳,城南以巡司河為界,城東毗鄰南湖和東湖,城北則界沙湖,中間則由護城河相連。
官道筆直,一道石拱橋橫跨巡司河,北面河岸邊就是接官亭。
沈溪下了馬車,站在跨度二三十米的石拱橋上,感受一番清涼的河風,這才繼續前行。
當日出城迎接以士紳居多,這跟九江府擺下的排場不同,因為涉及到督撫治所的問題,為了不給沈溪造成困擾,防止敗壞新任督撫大人的官聲,不讓沈溪落得“擾民”的罵名,地方官府對于歡迎儀式做了周全的安排,官紳一律在接官亭迎候。
城中不設任何迎接活動,甚至沒有張貼榜文告知沈溪的到來,當然這只能瞞著普通民眾,在武昌府官紳中根本不是什么秘密。
郭少恒、崔涯等人帶著一眾士紳來到沈溪面前,恭敬行禮。
郭少恒在湖廣左布政使出缺、右布政使又稱病不出時,一直暫代布政使事,這次迎接由他主持,此人是一個年近五十的老派儒官,宦海沉浮多年經驗豐富,就連對沈溪鞠躬行禮,也帶著很多門道,既讓沈溪覺得有面子,又不會顯得卑躬屈膝。
“……沈大人,請讓下官為您引薦武昌府地方士紳……”
郭少恒一看就收受本地鄉紳不少好處,督撫大人到來先不管別的第一時間便引薦士紳。
因知道沈溪手中權限很大,隨便一句話就能改變武昌府乃至整個湖廣行省的權力結構,本地士紳對沈溪的恭維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有人都恨不能跪下來給沈溪磕頭表達忠心,但又怕唐突上官,想送禮卻礙于之前布政使司衙門交待,只能竭力表達對沈溪的仰慕,并說明之后定會登府造訪。
會見的人實在太多,沈溪的腦子雖然好使,基本能記得住,但他卻不會刻意留意。他知道,這些地方士紳基本把湖廣行省的官商買賣瓜分完了,關系百姓民生卻又被朝廷壟斷的茶葉、食鹽、鐵器等貿易,基本被這些人攥在手中。
因為之前南方對于北方戰事細節不甚了解,尚未有更多關于對韃靼人作戰的消息傳來,沈溪的到來,讓當地士紳都覺得不好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