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夏一身常服,明顯剛剛整理過,衣衫不是很齊整,見到沈溪后他非常意外,見沈溪上前行禮,一抬手:“怎的這么早便回京師?”
沈溪看了知客一眼,知客趕緊躲到門后不敢露頭,免得被沈溪詰責。
沈溪可沒那么小肚雞腸,換位思考一下,若他是那門子被陌生人大半夜騷擾,也不會有好臉色,現在能請劉大夏出來,其實這知客的差事已經完成得相當好了。
沈溪道:“匆忙回京,是為早些往西北赴任。之前學生已去見過陛下和謝閣老,隨后立即趕來求見尚書大人。明早天亮城門開啟后,學生便要離開京師往西北。”
劉大夏點頭:“你回來的正好,走,進去說話。”
跟謝遷形容的不同,劉大夏沒那么小氣,見到沈溪后態度很好,而且沒問太多細節,諸如在哪里又是如何見到皇帝等等。這些事,只有非常關心沈溪之人才會問及,劉大夏雖然對沈溪也有提拔之恩,但彼此關系始終維持在公事公辦這一層面上,沒到謝遷那樣必須要每件事都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程度。
從這點上看,沈溪明白,自己在朝中真正的靠山還是謝遷,終歸馬文升和劉大夏等人,只是欣賞他的才華和能力,再就是給謝遷這個老朋友的面子,如果旁人擁有自己的才能,同樣會得到馬文升和劉大夏欣賞。
明白這一點,沈溪反倒更欣賞馬文升和劉大夏的品行,因為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唯才是舉方是成功之道。
正是因為弘治朝像馬文升和劉大夏這樣的朝臣多了,才成就當前的中興盛世。
當然沈溪不是貶低謝遷什么,最開始謝遷對他的提拔,完全是因為他的才能,只是后來二人做了親家,以至于很多事開始變質。
就算沈溪有什么過錯,謝遷也會包庇。
這是人之常情,就算馬文升和劉大夏身邊有什么親眷當官,他們也未必能做到一切公事公辦,人非圣賢,總歸會有私心。
……
……
進到劉大夏府中正堂,劉大夏先將隨從屏退,這才示意沈溪坐下來說話。
“……西北達延部數度犯境,據悉之前京師之戰中的主要部族將領,基本已更迭,達延部這兩年內部變化不小,草原上戰事未曾斷絕,但韃靼部仍舊能保持王權,足見其實力不容小覷。你往西北,且不可輕易開啟戰端!”
劉大夏說的事情,相對切合實際。
不問私事,上來就進入主題,雖然在部分交待上跟謝遷別無二致,但從劉大夏的口中說出來,意義不同。
沈溪三邊總督之職,直屬兵部,但卻可以跳過兵部直接跟皇帝溝通。從官品官秩而言,沈溪現在地位基本跟劉大夏持平,二人坐下來算是對等的關系,不需要事事聽從兵部尚書吩咐。
但從人事和朝廷架構來看,他不得不去聽從劉大夏安排,除了兵部掌管著邊軍的后勤補給以及人員調動外,還涉及朝廷對西北的策略,如果他一意孤行,得不到兵部支持,那他在西北就是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