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意外,西北又有緊急軍情傳來。
韃靼人不甘心南下商路被大明堵住,又開始派兵叩關威脅大明,試圖讓大明朝廷重啟西北邊貿。
但大明從未有過非戰而屈服之先例,韃靼人來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準確地說,就是官兵躲在城塞里不出來,管你在外面怎么叫陣,管你騎兵如何強橫,我就是安守城塞,反正城外沒多少百姓和牲口,你愛怎么搶怎么搶,搶完我們再收復失地。
有本事你就把三邊那些主要關口、城塞攻打下來,挾勝與大明朝廷和談,強迫大明開通商口岸。
朱厚照以前不懂這些,只知道西北邊軍將士戰功累累,大明九邊壁壘森嚴,韃子聞風遠遁。直到親歷弘治十六年京師大戰,他才知道大明邊陲如此不堪一擊。
這次朱厚照面對的情況,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棘手……韃靼人叩關之際,執掌大明朝政十七年的劉健和李東陽都已致仕,屢次平息邊患的“弘治三君子”之一的吏部尚書馬文升也已辭職,恰好此時韃靼人送來一份大禮,讓朱厚照頭疼不已。
與劉大夏、熊繡等人商議過后,朱厚照拿出個“加強邊備”的結論,至于如何個加強法,那就不是他需要思考的問題,主要責任落在三邊總督沈溪頭上。
此時沈溪剛到居庸關,得知京城發生變故。
劉健、李東陽和馬文升乞老歸田,劉瑾如愿以償當上司禮監掌印太監,而張苑等人各有任用……
聽到這消息,既在沈溪意料之中,也讓他稍微有些感慨,因為這一切都是按照歷史進程發展,甚至為以防萬一保住親二叔沈明有也就是張苑一命,他還留下錦囊充當了幫兇。錦囊里的字,乃是他用左手書寫而成,提防張苑保管不慎泄密后有個狡辯的機會。
隆慶衛指揮使李頻為沈溪接風,特意在居庸關關城內設下酒宴。
如今沈溪已是朝中大紅人,劉健和李東陽請辭后謝遷順理成章成為內閣首輔。而謝遷跟沈溪關系如何,天下人都知曉。
李頻知道沈溪次日一早就要離關北上,于是親自到官驛邀請沈溪赴宴,順道恭賀。
“……如今劉少傅和李少保同時致仕,謝少傅擔任內閣首輔,看來沈大人入朝為閣臣之日已為時不遠!”
朱厚照登基后,謝遷以輔導太子之功與李東陽同升少傅仍兼太子太傅,但由于劉健早前幾年便已經是少傅,為示尊敬,朝臣多半尊稱劉健為少傅,而謝遷和李東陽依然稱大學士或閣老,現在劉健引退,謝遷立即被朝臣冠上少傅的尊稱。
沈溪打量李頻一眼,道:“李將軍難道不關心邊關軍情?聽聞這次達延部寇邊,出動兵馬近萬,聲勢不小啊!”
李頻笑呵呵道:“若是以前末將聽聞此等消息,必然緊張萬分,但現在情況卻不同,沈大人往西北接替保國公為三邊總制,大人以往率數千老弱殘兵,便將數十萬韃靼鐵騎擊敗,現在您手下雄兵猛將無數,難道還怕區區幾個毛賊?”
聽李頻把話說得這般滿,沈溪面紅耳赤一陣赧然,搖頭道:“本官自己都未覺得可戰無不勝,你如此說法若被人聽去,必然要嘲笑本官……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戰場上局勢千變萬化,焉能用以前戰績進行推論?還是要隨時關注邊關急報,以免事到臨頭手忙腳亂!”
李頻恭維地道:“大人說的是,末將回去后便悉心研究邊關之事,若沈大人有何調遣,可隨時將末將征調西北,末將愿鞍前馬后效命,聽從大人驅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