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十月二十九到宣府,冬月初六在朔州與八百湖廣兵及一千民夫會合,初九領軍抵達偏頭關。
從朔州到偏頭關,沿途經過大段長城,沈溪用心觀察,想知道大明最嚴密的關防是何等模樣,但隨之而來就是滿滿的失望。
弘治十六年戰爭結束,大明用了兩年多時間修筑長城,可韃靼人損毀的城墻太多,就算大明傾盡財力進行修復,許多地方依然只是殘垣斷壁。大明最堅固的邊防,如今只剩下一些碉樓發揮作用。
進入秋天后,北方天氣嚴寒,民夫都不愿意在這種寒風刺骨的時節出來修筑城墻,許多地方建到一半便停了下來。
沈溪將一路所見所聞,寫在自己準備上呈朝廷的奏本中。此時他對京城內的情況所知不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差事上。
奏本寫好后,沈溪命令驛站的人以加急方式送往京城,而他自己則繼續領兵往延綏鎮而去。
京城收到沈溪奏本是在冬月十四,此時朝廷發生變故已經有半個多月,謝遷從最初一再推辭到后來不得不承擔起首輔之責。
司禮監和內閣都換了人手,司禮監由劉瑾主政,謝遷為內閣首輔,謝遷之下的閣臣發生變化,在朱厚照、劉瑾一再堅持下,焦芳率先入閣,稍后王鏊入閣。
內閣仍舊保持三名大學士,只是除謝遷外,另兩人都是臨時拔擢。之前入閣呼聲很大的王華、梁儲、楊廷和等人,都被排除在內閣外,謝遷除了要傳授焦芳和王鏊工作經驗,還得負責票擬,對這兩年來閑散慣了的謝遷來說,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
“我之前何等輕松自在?現在讓我整日在內閣做事,連家都不能回,實在折騰人。唉,這松弛后再想繃緊,太過困難。可惜我不能引退,否則誰知道朝政是否會被劉瑾把持,禍害天下?”
謝遷本著良心做事,堅持留在內閣,為的是大明江山社稷,確保核心權力不被劉瑾把控。
就算劉瑾再怎么收買,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謝遷始終對其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票擬該怎么寫就怎么寫,若劉瑾最后給出的意見不合心意,甚至還會親自去找皇帝陳述,讓劉瑾處處被動。
劉瑾雖然想除掉謝遷,獨攬大權,但考慮到謝遷在朝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還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便不敢輕舉妄動。
可惜的是,無論謝遷怎么努力,朝中對他非議之聲眾多,朝中人提及謝遷,都帶著一抹鄙夷。
畢竟劉健和李東陽都主動請辭,可謝遷卻好端端地留在內閣,甚至擔任首輔大臣,朝臣不由自主將謝遷歸在劉瑾一黨,將他當作奸佞看待。
謝遷不想理睬這些聲音,劉健、李東陽和馬文升相繼離開京城,朝中動蕩,謝遷知道自己無法退卻,在他看來,就算厚著臉皮,也要賴在內閣,為文官集團留下香火。
……
……
十一月十四,謝遷得到沈溪奏本,原本他準備在當日午朝與朱厚照談及此事。結果朱厚照前一日出宮游玩,到上午才回宮,以至于午朝時間到了朱厚照卻在寢殿睡得正香,劉瑾直接出來通稟,讓大臣們自行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