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回府后便稱病不出,一連十天都在家躲著,覺得沒臉見人。
關于謝遷入朝跟劉瑾求情之事,次日也就是劉瑾和李榮掐架當天,便已經傳得朝野皆知,劉瑾故意讓人把這件事添油加醋說出去,想對朝中官員傳達一個信息:跟我作對沒有好下場,你們想安然無事最好跟謝遷一樣識時務,誰不配合別怪我下手無情。
這十天里,內閣大學士焦芳、王鏊,尚書李杰、屠勛等人都多次登門拜訪,但都沒能見到謝遷的面。
也就是這段時間,朝中人事又發生變化,戶部尚書顧佐致仕,刑部尚書屠勛和禮部尚書李杰等人也有告老還鄉的打算。
如今劉瑾已徹底把持朝政,就連御史言官也完全在劉瑾控制下,言路蔽塞,如此一來,朝中那些中立派已開始有了傾向,一時間劉瑾府上門庭若市。
“……唉,這世道滄桑,人心不古,好端端的朝廷不到兩年時間就變成這般模樣,若下黃泉見到先皇,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就是先皇留下來的太平盛世?”
謝遷雖然躲在家里不出,但他并非什么事都不管,朝中發生的事情基本瞞不過他。
他這邊舍棄尊嚴才救出那些陷身詔獄的朝官,但卻無人領情,背地里很多大臣都在非議他,覺得正是由于謝遷不作為才讓劉瑾做大。
對此,謝遷無法為自己辯駁,他感覺自己在跟劉瑾抗爭一事上處處被動,關鍵在于劉瑾能經常見到皇帝,又有最后的朱批權,而他權勢再大,也只是皇帝的秘書和顧問,沒法掌控大局。
“之厚再過幾日便要回朝,本想在他回來前,給他留一個不錯的工作環境,但現在看來……唉!”
想到如今朝廷混亂的局面,謝遷唉聲嘆氣,非常無奈,現在連他自己都沒法跟劉瑾叫板,也不指望沈溪回朝后能有何作為。
“最好讓之厚找個機會外調地方,不管當個總督還是巡撫,總歸好過留在朝中。他深得陛下信任,回朝后便會成為劉瑾的眼中釘肉中刺,如今劉瑾權勢熏天,之厚該如何跟劉瑾正面對敵?還是早些離開京城好!”
謝遷為沈溪的事情操碎了心。
當初他聽從吏部尚書許進的建議,同意沈溪回朝擔任兵部尚書,那時他覺得有沈溪在,可以跟他這個首輔攜手合作與劉瑾斗。
結果沈溪回朝前,他在跟劉瑾相斗中以潰不成軍收場,失去繼續與閹黨對峙的決心和勇氣。
這幾天謝遷在寫奏本,想跟朱厚照申請將沈溪外調,還給沈溪重新找了個地方,既然沈溪剛剛從三邊回來,那不適合再折返回去,西北不行就讓沈溪去遼東,好好經營一方沃土。
正德朝遼東之地女真人尚未崛起,大明在遼東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雖然在大明朝官看來,遼東屬“不毛之地”、“苦寒之地”,但至少比西北條件更好一些,這邊沒什么大的軍事壓力,而在西北則成天為韃靼人犯邊之事而勞心。
“若此事能成,就讓之厚在遼東多留幾年,看看幾年后劉瑾是否會失勢,現如今實在不知該如何扳倒他。陛下不問朝政,滿朝上下俱為劉瑾所懾,就算還有一些忠直大臣,這會兒也都萌生退意,紛紛選擇致仕……難道只能等此權閹老死后,才能讓朝廷走回正軌?唉!”
到了這個地步,謝遷除了唉聲嘆氣,似乎不會做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