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明鑒,陛下登基一年有余,朝中老臣基本致仕歸鄉,老臣再留在朝中不太合適,只能請求歸田。不過老臣離開朝堂前,有些事不放心,想跟陛下說,卻多日未曾有跟陛下當面徹談之機會,只能向太后進言。”
張太后微微蹙眉,沒說什么,劉瑾卻笑盈盈道:“謝閣老在太后面前,可要謹言慎行啊,很多事您說出口,怕是不太合適。”
謝遷被劉瑾威脅,不為所動,嘴里繼續說道:“陛下不思朝政,一心沉迷逸樂,實在有失仁君典范,甚至朝臣想見陛下一面都難,以至于先皇勵精圖治每日不輟朝的傳統就此打破,老臣實在無比痛惜。”
這話說出來,張太后眉頭皺得更深,搖頭道:“謝閣老,哀家知道,皇兒登基后是有些荒唐,但始終能恪守帝王本分,朝臣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怎到了您這里,對皇兒的看法如此之低呢?”
謝遷畢竟是在攻擊她兒子,張太后聽到后心里不爽,直接出言質問。
劉瑾在朝不但把持朝政,還收買拉攏張太后的身邊人,以至于張太后對朱厚照的情況了解不多,尤其涉及朱厚照吃喝玩樂之事都被劉瑾有意弱化,劉瑾甚至讓人不斷地在張太后面前說朱厚照的好話,讓張太后以為朱厚照只是稍微有些胡鬧,未讓朝堂陷入混亂。
至于什么閹黨把持朝政,張太后一概不知。
要說張太后稍微明白一些的便是朱厚照喜歡民間女子,再就是朝堂上的事情由劉瑾這位“能臣”盡心輔佐,旁人對劉瑾的評價很高。
但現在張太后從謝遷這里聽說的事情,明顯跟平時得到的訊息不同。
劉瑾在旁幫腔:“謝閣老,您也是,陛下如今做事勤懇,就算不是每日上朝,但基本朝事都有過問……您如此說陛下,那就是您的不對了!”
在張太后面前,劉瑾表現出一副力挺皇帝的姿態,看起來忠心耿耿,但實際上這一切始作俑者根本就是劉瑾本人。
謝遷沒為自己的話做出解釋,繼續說道:“太后或許有些事情不是很明了,老臣只能將自己所知,一一呈奏。”
“老臣之前曾試圖覲見陛下,卻是久不得恩旨,陛下已有一個月未曾臨朝……還有,陛下在宮外建立豹房,寵信市井小人,甚至與之同吃同睡,有失帝王體面。老臣走之前,只能將事實告知太后……”
張太后見謝遷說得心灰意冷,心中一陣迷惑。她知道謝遷不會造次,如果別人說這些,她早就發怒了,但唯獨謝遷說出來,她愿意傾聽。
張太后一直對謝遷懷有感恩之心,要不是謝遷,弘治帝當年至少也會納幾房妃嬪,而不會跟她一輩子相敬如賓。
她感覺事情應該跟劉瑾有關,而劉瑾跟謝遷前后腳到來,其中必然存在什么貓膩。
張太后雖然看起來什么事都不管,但不代表她一點頭腦都沒有,否則她也不可能讓弘治帝三千寵愛集于她一身,張太后很聰明,沒貿然評價這件事,而是嘆息道:
“閣老既然要離開朝堂,想來思量已久,哀家身居內宮,不適合過問這件事,還是讓陛下親自挽留吧,哀家就不在多說了。至于謝閣老所說之事,哀家會轉告皇兒,平時也會多提點,讓皇兒勤勉政務。”
謝遷聽到這承諾,沒太當回事,但他內心有種“該說的話我已經說了剩下的事情我不再管了”的釋然,好像已經完成離開朝堂前的所有準備。
劉瑾見氣氛有些不太對勁,靈機一動:“太后娘娘,老奴聽聞,謝閣老的孫女婿……也就是新任兵部尚書沈大人即將要回京了。”
雖然沈溪的事情在朝堂上傳開了,但并沒有傳到張太后這里,張太后聽到后,不由燦爛一笑:
“當真如此?那可真是有趣,謝閣老眼光不錯,這位沈狀元,當初哀家便覺得他有幾分本事,先皇對他稱贊有加,一路破格提拔,小小年紀便官至二品,在朝名望卓著……未曾想如今他已貴為兵部尚書。”
謝遷聽到這話,認為劉瑾這是在威脅自己,但他面不改色,只是向張太后恭敬行禮,關于沈溪的事情,他一句都不想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