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間,朱厚照多了幾分期冀。
等有了一套完全屬于自己的班底,就不必再看前朝老臣的臉色,朱厚照覺得那時候就可以實現抱負,率領大明走向強盛。
……
……
朱厚照對沈溪的評價很高。
當對未來有了憧憬,作為皇帝的朱厚照便對沈溪的建議采取了全盤接受的態度。
朱厚照為人豁達,容易接納新鮮事物,沈溪提出的一些舉措,比之當初在朱祐樘面前提出時更容易接受。
沈溪只要說一遍,朱厚照就能聽懂,然后欣然采納。
朱厚照跟王陵之比試后,接下來就是討論軍情。
朱厚照對于自己的軍事造詣很自信,非常希望跟別人交流,證明自己見地高妙。
沈溪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可惜的是,這些軍事學堂的學生剛從京營征調上來,見識不高,就算已經學習了幾天,也上不了臺面。
這些人從未去過宣府,不了解那里的地形地貌,不知道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也沒有跟韃靼人交手的經驗,再加上武將地位低微,讓他們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一下,卻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說出有見地的看法。
一群人圍著沈溪事先準備好的沙盤,即便大概看懂沙盤上的山川地理形勢,也都在那兒干瞪眼。
朱厚照問了沈溪一些事,沈溪從容回答,尤其涉及韃靼人軍力,沈溪更是如數家珍。
但當朱厚照去問那些學生時,卻沒一個能說出來。
朱厚照皺眉:“沈先生,看來不行啊,這些人……不能跟朕一樣理解戰局,讓他們當朕的謀士,是否合適?這些人要多久才能學到真本事,從軍事學堂畢業?”
沈溪道:“中低級軍官深造,主要涉及帶兵方略,做到令行禁止即可,若陛下要找智囊,則必須是久經戰陣的將帥,或者是熟讀兵書的讀書人,才可以對山川河流以及排兵布陣有比較直觀的認識……”
朱厚照無奈地道:“那意思是……這里沒人能勝任?”
沈溪看了看在場那些校尉,這些人已經是京營里比較優秀的了,至少都認字,那些由五軍都督府舉薦上來不認字的人全都被他打發了。沈溪可不想把軍事學堂變成“掃盲班”,如果從教授識字開始,他也不知要多久才能把第一批軍官帶出來。
但這些人就算認字,也無法跟讀書人相比。
雖然到了弘治年間,軍戶也可以考科舉,但這些人本身都有世襲的官職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少有人去考科舉,即便有,也多是考武舉,因為這比文試容易多了。
這次選拔的軍官中,沈溪特地留意之前武舉出身的那些人,尤其是武進士,現在八十名學生中有二十人是武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