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跟著附和。
沈溪道:“那建昌侯如何確定,宣府如今兵馬,可以堅守張家口至宣府一線?”
“哼哼!”
張延齡算是跟沈溪對上了,不客氣地道,“當初忘了是誰提出要讓王守仁帶兵去宣府,連劉公公都去當了監軍,現在卻說地方兵馬不足,早做何去了?”
朱厚照眼睛瞪得溜圓,向張延齡喝斥:“國舅,不得對沈尚書無禮!現如今不是戰局發生變化了么?派王守仁和劉公公去宣府時,韃子可沒聚集十幾萬大軍侵犯我大明邊陲,以當時戰略部屬來說,的確沒必要征調太多人馬!”
朱厚照主動跳出來反駁,張延齡頓時大感吃不消,現在可不是他跟沈溪展開辯論,對方陣營還得加上一個皇帝,而現如今朱厚照對沈溪的信任已到盲從的程度,沈溪說什么,朱厚照都會認同。
沈溪此時是場上焦點,但他習慣性地選擇沉默,讓在場人等捉摸不透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朱厚照將張延齡的話駁斥回去后,望著沈溪道:“沈尚書,你說吧,若要征調京營人馬,征調多少合適……你乃兵部尚書,對韃子交戰屢建奇功,朕相信你的判斷。不用管別人的看法,只要你說出來,朕一定答應!”
如此一來,不止是張鶴齡和張延齡等外戚黨瞪著沈溪,就連張懋和一些老成持重的勛貴也都忍不住驚訝地打量沈溪,他們生怕沈溪說出什么不合時宜的話,最擔心的還是征調太多京營人馬去宣府。
沈溪道:“微臣原本是想從三邊回調人馬,既然陛下不準,那就只能執行第二套方案,便是從京師征調……微臣不想擅作決斷,需要參考過往大明對于京師出兵的一些案例……”
張懋咳嗽兩聲,問道:“沈尚書,你怎么個參考法?參考哪次?”
沈溪道:“先皇健在時,我曾有幸受朝臣舉薦,領兵出征,當時先皇配給的兵馬數量,乃六萬大軍!”
“啊?”
聽到沈溪這話,在場人等一片驚嘆,都覺得沈溪獅子大開口,一開口就六萬,簡直是要抽干京畿兵力的節奏。
朱厚照問道:“那沈卿家認為,此番征調六萬兵馬便足夠,是嗎?是否需要再增加點兒數量?”
只有朱厚照還嫌兵馬不夠,需要再增兵,因為他這個皇帝一向覺得大明地大物博,人多的是,征調個幾十乃至百萬大軍不成問題,出兵六萬純屬毛毛雨。
沈溪回道:“陛下,當時先皇配給人馬時,名義上是六萬,但其實只征調五千兵馬……”
朱厚照臉色瞬間冷下來,道:“五千兵馬跟韃子主力作戰,還要戰而勝之?非得沈尚書您親自領兵不可!”
張延齡聽到這話,立即慫恿:“陛下說得是,既然沈尚書屢屢化腐朽為神奇,能以一敵十,為何不讓他親率五千兵馬往宣府?有他在,莫說兩三萬韃靼兵馬,就算是十萬、二十萬,要應付起來怕也不在話下吧?”
“對,對,沈尚書領兵,能以一敵十!”
“不對,是以一敵百吧……”
又是一群人跟著附和。
“瞎嚷嚷什么?”
朱厚照惱火地喝斥:“每次的情況都一樣嗎?哼哼,以一敵十,甚至敵百,說得輕巧,你們一個個都帶過兵,為何不主動請纓?現在朝廷離得開沈尚書?朕制定的國策,需要沈尚書執行,兩年后,朕還要沈尚書輔佐,陪同朕一路北上踏平草原,朕不同意沈尚書親自領兵往宣府……”
或許是覺得自己把話說得太滿了,朱厚照話鋒一轉,“就算沈尚書披掛上陣,也必須跟朕一道前往!”
張延齡道:“陛下,若要維持京師安穩,還要保證宣府此戰獲勝,派出適當兵馬有其必要……但若不以沈尚書領兵,誰能勝任此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