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抱拳作別,“楊中丞請回吧!在下先去了!”
沈溪帶著兵馬進城,安營扎寨是題中應有之意。
楊一清雖然滿肚子的話對沈溪說,甚至涉及軍功賞賜的事情亟需商議,但眼見沈溪擺出油鹽不進、拒不配合的姿態,只能行禮告辭。
沈溪目送楊一清和魏彬等人離開,這才整頓兵馬。恰好總兵府派人前來,此人沈溪耳熟能詳,卻是仇鉞……
此次平叛作戰中仇鉞居功甚偉,安化王謀逆時,仇鉞正領兵駐扎城外玉泉營,因顧念妻兒老小都在城中,擔心遭到波及,便引兵入城,解甲覲見安化王,回家后稱病不出,將麾下兵馬分散到叛軍各營。
安化王謀逆后,以寧夏指揮使何錦為討賊大將軍,千戶周昂和丁廣為左右副將軍,生員孫景文為軍師,這些人都對主動放權的仇鉞信任有加。仇鉞一邊制造“病來如山倒”的假象,一邊派人出城,通報曹雄叛軍的情況。
等曹雄接到朝廷命令,準備渡河進攻,通知仇鉞里應外合時,仇鉞為奉安化王命令前來探病的周昂獻計,說應該派出軍隊守住黃河各渡口,遏制東岸的大明官兵。結果叛軍傾營而出,留下周昂守城。
周昂獨自守城心中難安,再次到仇府探病并問計,仇鉞臥床呻吟,伏卒捶殺周昂。此時林恒已率騎兵自黃河上游渡河成功,向寧夏堡而來。仇鉞率壯士百余人,打開城門后,與林恒一起直奔安化王府,將安化王擒捕,殺孫景文等十余人。
隨后,仇鉞假傳安化王令,召何錦、丁廣回城。
叛軍部眾得知安化王被捕,相繼潰散。何錦、丁廣二人單騎逃奔賀蘭山,被林恒率部捕獲,叛亂至此平息。
之前曹雄已派林恒前來,現在又把仇鉞調來協同沈溪安頓軍隊,用意非常明顯。
仇鉞四十歲上下,顯得很精干,之前仇鉞是寧夏總兵府游擊將軍,跟林恒屬同一官階,隨著此戰建功立業,青云直上可期。
歷史上仇鉞因此封伯,領寧夏總兵職。
當然,歷史是歷史,沈溪到來后很多事跟歷史不同,對于軍功排序有自己的看法。
“……沈大人,您的兵馬安頓在城西校場,那里地盤夠大,足以安營扎寨,至于糧草和補給,曹總兵說了會給您供應……”
仇鉞沒有跟林恒一樣上來就計較軍功賞賜,而是幫沈溪安頓兵馬,言語間體現出對沈溪的關心。
沈溪道:“謝過曹總兵好意,不過如今神英將軍已帶京畿兵馬回朝,本官麾下很快也會動身啟程回宣府。至于固原人馬,不出意外的話會返回原駐地……稍后我會跟曹總兵打個招呼。”
仇鉞驚訝地道:“大人,您剛到寧夏,就準備領兵回宣府?還讓固原兵馬也撤離……那寧夏鎮安穩當如何保證?”
沈溪笑道:“有仇將軍等人在,本官非常放心。以本官所知,地方上很多參與叛亂的官員和將領,都是為形勢所迫,除了賊首外,剩下的人本官不會追究,相信陛下也會以寬仁對待臣民……”
沈溪給仇鉞吃了一顆定心丸。
仇鉞雖然名義上是武將一系,奉曹雄的命令前來辦事,但其實仇鉞跟曹雄屬于軍中不同派系。
曹雄是固原總兵,而仇鉞是寧夏鎮本土派,只是仇鉞假意投敵,又跟曹雄所部暗中呼應,這才“將功折罪”,如果不是仇鉞親手擒獲安化王,投敵的罪名很難被清洗,但現在仇鉞卻被作為此戰最大功臣之一。
仇鉞來見沈溪,其實有試探口風的意思。
仇鉞對于參與安化王叛亂如今下獄等候發落的官員和將領,四處游走準備營救,仇鉞想的是利用曹雄和楊一清的矛盾,建立起屬于他的派系,進而成為寧夏總兵官,畢竟如今在所有候選人中,他的呼聲最高。
仇鉞得知沈溪寬仁的態度后,明顯松了口氣,連連頷首:“如此最好。”
多余的話他不敢多說,怕有人告知楊一清和曹雄,讓他下不來臺,畢竟以前寧夏鎮兵馬當下都被當作叛軍,尚未解除審查,控制寧夏鎮的乃是固原兵馬,至于楊一清帶的京營人馬,大半由涇陽伯神英率領回朝去了。
楊一清作為新任寧夏巡撫,自然要留下來。
協助沈溪安營扎寨完畢,仇鉞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