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的衙門沒資格派人到宮里參加這次朝議,但怎么說也是件稀罕事,聽到這消息后,官員們普遍感到振奮。
自劉瑾倒臺,朱厚照已是第三次召見大臣,雖然第一次只是見到幾名大臣,而第二次則直接放了鴿子,但這么短時間內連續舉行三次朝議,也說明皇帝正在往勤政的方向發展,對朝廷有利。
辰時剛過,沈溪到了兵部衙門,侍郎陸完過來將朝議之事告知。
聽完宮中傳達的內容,沈溪點頭道:“陸侍郎今日也在入宮之列,看來陛下是要過問軍務。”
“哦?”
陸完有些不解,“莫不是要商議明年的戰事?眼看都要年底了,來年戰事……怎么也會拖到入秋后吧?可入秋后……馬上面臨入冬,西北可是苦寒之地哪……”
雖然只是一兩句,但陸完意思明顯,想勸說沈溪不要堅持來年開春便用兵。
就算要打仗,也要拖到下半年再說。
沈溪笑道:“朝議涉及軍務也未必就是要打仗,或許只是商討來年朝廷預算……屆時只需看看各部調撥錢糧的情況,不就知道陛下是否有意開戰了?”
在這件事上,沈溪沒拿出太過明確的態度,因為他知道朝廷上下都反對來年對草原用兵。
其實沈溪自己心里也沒底,但說出去的話不能收回,而且他并不認為來年戰事會有什么麻煩,這正是大明最為強盛而韃靼人衰敗不堪時,若不趁機主動出擊殺殺韃靼人的威風,不用一兩年等韃靼人重新整合在一起又會卷土重來。
沈溪的想法,是把韃靼的主力徹底擊敗一次,打斷其中興的步伐,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都緩不過氣來。
至于徹底平定草原,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大明沒法派出駐軍駐守,就算徹底將韃靼人消滅,也會有新的部族崛起。
草原不斷更迭統治者,從匈奴、鮮卑,再到后來的突厥、契丹等等,只要這片土地能養育一方人,為了搶奪資源草原跟大明的戰事就不會中斷。
沈溪這邊正在處理公文,此時距離入宮尚有一段時間,突然有吏員進來通稟:“沈大人,謝中堂來見,人已經進了衙門口。”
“哦?”
陸完和王敞一聽,立即站了起來,二人因為曾列入閹黨名錄而跟始作俑者謝遷有一定嫌隙,不想見面彼此尷尬,都選擇回避。
沈溪主動道:“兵部的事情就交給兩位大人處置,本官親自去會會謝中堂。”言罷,他主動起身出門,準備把謝遷堵在公事房外,避免影響到兵部衙門這邊的和諧穩定。
沈溪到了院子里,謝遷剛好走過來。
沒等沈溪行禮,謝遷一抬手:“司禮監張公公昨夜來見老夫,老夫有必要把一些事告之,免得你說老夫明的一套暗地里又是另一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