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面對何鑒,搖頭道:“如今陛下只是答應查案,并不代表陛下已下定決心懲處外戚,就算查有實證,最后定罪也需請示陛下,赦免也就是一道圣旨的問題。”
何鑒點頭:“即便如此也不容易,要知道朝中百官對外戚作奸犯科敢怒而不敢言,如果這案子持續沒人管的話,地方上不知要亂成什么樣子。哦對了,之厚,你是如何說服陛下徹查案子的?”
沈溪道:“在下對陛下說直隸、山東和河南地方出現民亂,指出其根源與朝廷不作為有關。”
“這……”
何鑒當即臉色就變了。
在何鑒看來,你沈之厚不是虛報地方民亂達成目的嗎?這么做跟劉瑾有什么區別?只不過當時劉瑾利用虛報的事情攻擊朝中忠臣,而你則是為了針對作奸犯科的外戚,實質是一樣的。
沈溪知道何鑒在擔心什么,解釋道:“這并非是憑空編造,京師保定府、真定府乃至順天府西邊的房山,均有民亂興起,才不到一個月已呈星火燎原之勢,各府縣已上奏朝廷請調兵馬,因消息不暢,此事尚未傳開,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不知曉。”
何鑒這才釋然:“原來外戚為惡,影響竟如此惡劣,怪不得陛下要過問。”
何鑒并不懷疑沈溪欺瞞圣聽,之前他就知道地方上的確很多弊端,尤其體現在馬政上,大明直隸、河南和山東等地的農民,不但要繳納賦稅,更要負責為朝廷養馬,如果馬匹生病或者死亡,很多人家傾家蕩產,只能賣兒賣女過活。
京師本來首善之地,可惜世道艱辛,民間矛盾同樣激烈,土地兼并遠比其他地方還要嚴重,再加上外戚強買強賣、凌虐民女等惡行,地方上那些別有用心之人趁機挑事,民眾不甘坐以待斃,一經煽動便揭竿而起。
歷史上劉六、劉七起義就這么形成的,不過因為沈溪提前結束劉瑾擅權的局面,使得一些事并未按照歷史進程發展,劉六和劉七二人尚未來得及登上歷史舞臺,目前民間的反抗尚未形成氣候。
沈溪道:“何尚書請放心,陛下讓在下查案,在下一定秉公辦理,不過在最后定罪上,在下只能提出一些建議,一切都得交由陛下圣裁。”
何鑒點頭:“明白,明白,涉及皇親國戚,只能如此,倒是讓之厚你為難了……接下來你這邊承受的壓力不小啊。”
沈溪心想:“你何鑒也知道為此事我擔了多大干系?現在聽起來皇帝讓我負責調查案子,好像是多大的榮耀,但很快我就會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想通過我來攻擊外戚達成他們的政治訴求,有人則會威逼利誘我為張氏兄弟遮掩罪行,更有人渾水摸魚,趁亂盯上我,欲除之而后快……這案子不是燙手山芋是什么?”
何鑒表達對沈溪的“理解”,簡直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沈溪送何鑒離開后,很快刑部尚書張子麟也來兵部衙門求見沈溪,畢竟沈溪這次要做的事情代表了三法司,關于閹黨后續案情和外戚案上,所有事情都要聽命于沈溪,就連張子麟也要充當沈溪的助手。
“……沈尚書,此案所有卷宗都在這里,包括順天府那邊送來的,還有刑部之前搜集的情況,全都查有實證,但所有證據……想要毀滅只是某些人舉手之勞罷了,要想辦成鐵案,最好要有兩位國舅爺口供……”
張子麟對沈溪很尊重。
要不是沈溪,他已被定為閹黨,革職問罪,甚至可能抄家,至少謝遷把他劃在閹黨之列,現在他不但不用革職,還升任刑部尚書,對沈溪自然感激不盡。
至于閹黨和外戚案,朱厚照安排讓沈溪負責,本來刑部衙門就不想牽扯進去,所以寧可把案子交給沈溪,以避免麻煩上身。
張子麟自問惹不起張氏兄弟。
沈溪皺眉問道:“聽張尚書的意思,外戚隨時都可能毀滅證據?”
張子麟苦笑:“張氏兄弟手握京營兵馬大權,想怎么做都行……這世道不是說公道正義站在誰一邊誰就可以輕松獲勝,這案子鬧到朝野皆知陛下才過問,說到底還是不愿懲罰兩位國舅……再說了,就算陛下有心正朝綱,太后也不允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