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沒有稱病不出,因為他不覺得這是應對當前危機的好辦法,回府后他第一時間寫下請辭奏疏送到皇宮,心中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很可能會遭到來自皇帝和司禮監的雙重壓力,這還不包括來自沈溪和全力主戰的軍方帶給他的壓力。
此時的謝遷只有一個念頭:我不能離開朝堂,一定要堅持下去,謹守文官的最后一道防線。
因為這是內閣首輔自己遞交的請辭奏疏,沒有人敢做票擬,直接送進司禮監,等候皇帝批復。
謝遷對前途感覺無比迷茫,他不知道朱厚照會如何應對他的請辭,至少現階段他必須做好隨時離開朝堂的準備。
“……堅持這么久,難道最后落得個灰頭土臉離開朝廷,以旁觀者的身份見證朝事變遷的下場?當初朝中名臣,離開后全都淪為看客了吧?”
謝遷想到劉健、李東陽、劉大夏、馬文升等人,這些人曾經在朝堂上叱咤風云,顯赫一時,但在請辭歸鄉后就失去音信,好像從來就不存在一般,朝廷仍舊按照既定的規律運行,一代新人換舊人,舊人逐漸被人遺忘。
只有當權者,才會被人記住,否則只能從史書中找尋蹤跡。
二月初四,宮中仍舊沒做出任何關于謝遷請辭的批復,謝遷也沒再見過正德皇帝和司禮監的人,一種隨時都將離開朝堂的危機感侵襲著謝遷的身心。
也就在這天,謝遷請見張太后。
在謝遷看來,自己一定要為大明做點兒什么,如果出兵遭遇慘敗,至少自己心安理得,會覺得自己盡了盡力,而不是事后后悔,而他最關心的事情,已經從反對出兵跳到如何保證大明皇位傳承上。
謝遷覺得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也就是朱厚照出征出狀況,而對比的例子就是當初英宗在土木堡失利被俘,到時候大明必須要有儲君坐鎮京城,與韃靼人周旋到底,如此就算出事大明也不至于徹底崩塌。
別的事情張太后管不著,但涉及皇位傳承,張太后有發言權,這也是為何謝遷要入宮見張太后的根本原因,他明白讓張太后勸說朱厚照不現實,與其糾結于出兵與否的問題,不如把出兵后的皇位繼承人給確定下來!
當天謝遷得到永壽宮傳召,帶著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入宮。
白天進出宮門對于內閣首輔來說根本不算難事,過了午門,高鳳已在金水橋前等候,他正是張太后派來迎接謝遷入宮之人。
“謝閣老,請隨咱家來……”
高鳳在謝遷面前很恭謹,這位首輔雖然惹怒君王,但變相也成就他的好名聲,旁人就算再厭煩謝遷的倔脾氣,也都明白他不是為一己私利,到底謝遷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勸諫皇帝,甚至差點兒被罰廷杖,這種魄力不是一般人擁有的。
可惜的是,謝遷只是為自己掙了臉面,別的什么都沒掙到。
高鳳在路上沒有跟謝遷說話,不想跟謝遷商討得失,畢竟他自己也在司禮監掛職,雖然更多的時間他是負責宮內事務。作為張太后信任之人,高鳳年老持重,基本負責夏皇后入宮后的內宮所有事務,是張太后和夏皇后共同信任之人。
如此一路到了永壽宮,謝遷始終沒有跟高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