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綏那邊倒傳來騎兵主動出擊奏凱的消息,百姓知道是一場勝利,但具體如何卻眾說紛紜,民間對于這一戰成果肆意夸大,有說殺敵五千的,也有說殺敵五萬的,百姓對于皇帝出征后的情況非常熱衷,以訛傳訛之下,沒人在乎真相。
只有朝廷少數人知道這場所謂的“大捷”只是殺了兩百多韃子,而知道大明損失比韃靼人還要大許多的則更加稀少。
六月十一,中午,一個消息傳到京城,讓關注這場戰事的人再也坐不住了。
朱厚照提出要在來日,也就是六月十二主動出擊,跟韃靼人在張家口堡外開戰,跟之前朱厚照調集各路人馬齊聚宣府的消息幾乎前后腳傳到京城,張鶴齡心懷忐忑,沒有招來弟弟張延齡交待,直接入宮去見張太后,詳細稟告,試圖讓張太后阻攔戰事發生。
永慈宮內,張太后一副慵懶的模樣,端坐于靠窗的涼席上,旁邊幾名宮女為她扇風。聽說兒子要馬上開戰,張太后無奈地道:“壽寧侯,難道哀家不想讓皇上休戰嗎?可惜鞭長莫及,況且就算可以勸告,但皇上他會聽從嗎?既然選擇了開戰,那就由得他吧,只要不親自上陣便可。”
張鶴齡緊張地道:“太后,如果不阻止的話,或許陛下真會做出披掛上陣的事情……想當初京城保衛戰時,還是太子的陛下親自上城頭跟韃靼人交戰的往事,難道太后娘娘忘記了?”
張太后身體稍微顫抖,顯然回想起當初的情況,臉上憂色更甚。
張鶴齡道:“陛下任性起來,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勸不住,只能太后娘娘可以出面阻止……只有您的話,陛下才聽得進去。”
張太后幽幽嘆了口氣:“你實在高看哀家了,如果哀家有那本事的話,早就讓皇上回來,何至于落到今日這般田地?不過既然你來跟哀家提了,哀家自然會修書一封,提醒皇上小心行事,至于他是否會聽,又另當別論。”
張鶴齡恭敬行禮,沒過多爭辯。
張太后馬上讓人為她起草勸說朱厚照不要冒險的懿旨,即便懿旨不需要張太后親筆書寫,不過最后還是蓋上了張太后隨身印信,隨即張太后讓人把懿旨交給張鶴齡。
張太后提醒道:“壽寧侯,你派人去見皇上時,一定要跟他說一聲,京城有人掛念他……不但哀家,還有坤寧宮主人……再就是京城防務,皇上不在你一定要嚴防死守,自先皇時朝廷就對咱張氏一門恩寵有加,你可不能辜負了前后兩任皇帝的信任。”
張鶴齡跪下來磕頭:“臣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若京城有失,臣弟愿意自刎謝罪。”
張太后擺擺手:“說那么嚴重干什么?只要有一顆赤膽忠心便可,回去對建昌侯也說明哀家的意思,旁人都可以出問題,唯獨你們兄弟不行!”
“臣弟領命!”
張鶴齡繼續磕頭。
……
……
張鶴齡從皇宮里出來,時間未過未時,他匆忙回家,沒等下腳便聽過來幫他壓轎的下人說張延齡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