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矛盾隨著掌握兵權的國師蘇蘇哈意志搖擺不定而變得撲朔迷離,達延部在兩戰都未得勝的前提下,上下人心也沒之前那么齊了,使得很多人在其中渾水摸魚。
不過對于明軍來說,就基本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明軍將士雖然也有士氣低落的時候,但對沈溪一直都是尊崇有加,全軍上下基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團結一心,勁兒往一處使。
忙碌一天后,明軍陣地前沿終于整理出來,韃靼人的尸體大多燒成了飛灰,避免了發生瘟疫的可能,偶爾有殘余尸體遺留在戰場上,但已無法對騎兵沖鋒形成有效阻礙。而那些戰馬的尸體,則被明軍的炊事兵抬到河邊,開膛破肚,切割成一塊塊馬肉,用鹽腌制起來,馬骨則和著之前在草原上采集的蘑菇和野菜燉成湯,讓士兵隨意取用。
臨近天黑,沈溪升帳議事,進行戰前最后動員。
與會將領士氣倒是挺高的,但在談到下一場戰事時,每個人臉上都憂心忡忡,他們并不是懷疑沈溪治軍的能力,而是覺得援軍始終不至,軍中攜帶的糧食和彈藥畢竟有限,堅持不了多久,對總體形勢不那么樂觀。
開會時,連王陵之這樣平時都很少說話的人,也發起了牢騷:“……我們在這里跟韃子拼命,可三邊軍隊在哪兒?為何連個大明騎兵的影子都沒看到?要是覺得此處韃子勢大,他們不想冒險,至少可以在其他地方牽制性地發動進攻,至少要讓韃子心生顧忌……”
連王陵之都想早些結束戰事,平安返回榆林衛城,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王陵之屬于好戰分子,平時眼里只有打打殺殺,難得他會對當前形勢做出一個相對清晰明朗的見解。
所有人都看向沈溪。
王陵之在眾人中地位比較高,主要是因為他的英勇善戰經過實戰檢驗,連皇帝都佩服王陵之的武勇,給他冠上個“小王將軍”的稱謂,軍中沒人敢跟王陵之叫板,因其力大無窮,單兵能力在軍中可說無人能敵。
王陵之天不怕地不怕,唯獨對沈溪言聽計從,這會兒既然連小王將軍都有了意見,只有沈溪能說服,插嘴是給自己找麻煩。
沈溪道:“援軍不來,難道我們就不作戰了?我們戰斗力如何,只有自己清楚,外人有個直觀的印象嗎?你們自己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們是三邊守軍,面對數萬韃靼兵馬,敢放棄城塞前來馳援?再者就算他們來了,也只能在榆溪河南岸搖旗吶喊,能真正幫到我們什么?”
劉序若有所思:“末將聽聞,當初兵部劉尚書撤兵到榆溪河北岸,眼看覆沒在即,沈大人率牛車陣緊急馳援,當時也沒過河,用火炮有效支援了劉尚書,最后扭轉戰局,轉敗為勝,韃子落荒而逃!”
胡嵩躍沒好氣地道:“能一樣嗎?當時劉尚書的軍隊距離河岸多遠,咱們距離河岸又有多遠?就算榆溪河南岸再出個牛車陣,也沒絲毫用處……我們軍中的火炮數量比整個榆林衛加起來都要多!需要他們架炮支援?”
沈溪一抬手,打斷眾人的爭論,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們只能根據當前形勢做出軍事調度,韃靼人很可能在今晚全面出擊,所以讓全軍上下提高警惕,營地中輪休的將士聽到號角傳來,也必須毫不猶豫前往戰場!最后……此番韃子殺來,終于到了我們試驗新武器的時候了!”
……
……
夜幕降臨。
榆溪河北岸一片平靜,呈現出暴風雨前的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