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首次在戰場上投入使用的武器,在后世看來平平無奇,但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劃時代的大殺器。
這種武器正是轉輪式多槍管加特林!
沈溪最初只不過是想改進步槍,但他發現進展太過緩慢,主要在于槍管的膛線很難進行工業化制造,同時鑄造子彈的銅這種金屬在這個時代幾乎就意味著貨幣,鑄造銅質子彈成本太大不說,冶金鑄造方面也達不到要求。
不過很快沈溪便受到制造左輪手槍的啟發,開始用大量人力物力來制造轉筒式加特林機槍。
從某種角度而言,這種機槍非常原始和落后,它使用紙質子彈,導致射擊時會出現漏氣現象,射程不遠,同時發射速度也沒到太過恐怖的地步,但一分鐘射出二百枚左右的子彈仍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只需用手搖把進行發射,再在連續射擊出現高溫時更換槍管便可。
沈溪改造后的加特林機槍數量不多,全軍只有五十挺,但紙質子彈卻制造了很多,專門生產了近四十萬發制式子彈,為的就是今天給韃靼人挖一個坑然后將其徹底埋葬掉。
戰局往沈溪預想的方向發展,在示敵以弱后韃靼人果然中計,悍然發動總攻,到這個時候沈溪終于把自己手上最大的王牌祭了出來,在這個特殊的時候發揮出最大的效用。
早在戰爭開啟前沈溪便訓練了一批專門操作加特林機槍的士兵,由荊越統率,自從出塞后就一直沒有動用過。
這種原始的加特林機槍,槍身上有一個可以拆卸的并帶漏斗形供彈口的鋼制供彈轉輪,將金屬外包殼包裹的紙質子彈放入漏斗內,射手搖動手柄會帶動槍管和供彈轉輪同步轉動,彈藥隨即會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落進入供彈轉輪的彈槽中,在供彈轉輪的某一個裝有彈藥的彈槽與槍膛同軸時子彈會被從轉輪送入槍膛,在旋轉到預定擊發的位置后撞針會擊發彈藥,并在槍管轉到另一個特定位置時將子彈的金屬包殼推出槍管,從而完成一個完整的發射過程。
但如此一來,完成射擊就不能再只依靠一兩個人,必須要有一個主射手專門進行瞄準和發射,還需要兩個人填裝和更換子彈,同時更換槍管也得配備專門的人手,再加上搬運彈藥箱的人,差不多一個機槍組需要六個人,
雖然只有五十挺加特林機槍,但沈溪訓練出來的專業人士卻足足有九百人,共一百五十個作戰小組,如此一來隨時可以進行輪換。
沈溪把前沿陣地的火槍手調到兩翼,主要目的便是誘惑韃靼人發起總攻,隨后從后續陣地補充來的火槍兵迅速填補空白,專門打那些加特林機槍沒有照顧到的漏網之魚,如此一來整個陣地前方可謂是腥風血雨。
“更換槍管!”
連續射擊了一分多鐘,沈溪明顯感覺到槍管溫度急速提升,隱隱有些發紅的跡象,當即命令道。
站在沈溪身前的主射手很有經驗,將面前的一個檔桿拉一把,槍管便自動脫落,馬上有兩名士兵把新槍管裝入固定的卡扣上,然后主射手只需要拉回檔桿,完成一次上膛動作即可。
而趁著這個間隙,供彈手已經麻利地將把打空的金屬外包殼取了下來,然后迅速將填裝滿紙質子彈的一條條金屬外包殼插入漏斗之中。
隨后,煥然一新的加特林機槍又可以連續不斷發射。
“噠噠噠——”
射擊前后中斷的時間不到五秒鐘,接下來又能連續發射一分鐘,一次便噴射出大約二百枚以上的彈丸,恣意地收割生命。
……
……
戰爭本來是有來有往,你捅我一槍,我還你一刀,但隨著明軍新式火器投入使用,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