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中官員看來,對巴爾斯博羅特那一戰實際上是敗了,還因為張苑阻止斥候出塞查探軍情,導致對韃靼人撤兵的情況完全不了解,才有后來數十萬大軍云集宣府卻無所作為的荒唐事出現。
如此一來,張苑就該引咎辭職,如此才能安定軍心,尤其是在皇帝御駕親征卻被韃靼人戲弄致使全軍士氣低落的時候,除掉罪魁禍首乃是振奮九邊軍隊軍心士氣的最好辦法。
但朱厚照聽陸完說不但要參劾張苑,甚至要賜死時,一張臉頓時垮了下來,顯然是無法接受。他皺眉道:“就算張公公有錯,也罪不至死,你們不過是想找個頂罪的人罷了……難道你們一個個就沒責任?”
陸完恭敬行禮,不再接茬,因為他和王敞、王守仁都能感受到朱厚照對張苑的袒護,或者說朱厚照這是為自己的面子才一再包庇張苑。
旁邊一直沒說話的小擰子暗忖:“麗妃娘娘果然有先見之明,知道就算現在朝臣群情激憤,給予陛下如此大的壓力,陛下依然選擇支持張公公……她讓我在陛下面前保持中立,看來是最為明智的做法。”
朱厚照也感覺自己的態度過于強硬了,他本想恢復精神面貌,立志當一個明君,如此打擊大臣的積極性似有不妥,所以又馬上拿出一種平和的態度來:“這件事得從長計議,先等延綏那邊的消息傳來再說吧!”
朱厚照想要息事寧人,也是出自對自己臉面的維護,他在這件事上犯了很多錯,深感自責,雖然張苑沒有主動站出來承攬責任,但其實朱厚照已經在想辦法替他開脫了。
跟朝中文武大臣急于找一個擔責的人不同,顧念舊情的朱厚照卻暫時沒有找替罪羔羊的打算,覺得這件事可以拖一拖。
但陸完的態度也是非常堅決,直接跪下來請求:“陛下,如今軍心受損,各路兵馬短時間內又無法撤回防地,若韃靼主力在擊敗沈尚書所部后長驅直入,全軍上下士氣全無,又如何能保家衛國?”
“如今必須要讓九邊將士知道,此前我大明所犯錯誤乃是奸人作祟,蒙蔽圣聽所致,如今陛下已幡然醒悟,有罪之人也得到懲戒,全體軍民才會重新鼓舞士氣,與韃子死戰到底……請陛下明鑒!”
陸完情真意切,拿出的理由很符合當前的局勢。
朝廷兵馬軍心渙散,主要原因在于朱厚照來了一次“烽火戲諸侯”,把各路大軍都調到張家口堡來,說是要進行大決戰,結果連韃靼人的影子都沒看到,而沈溪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圍攻,各路人馬算是白跑一趟,除了一身疲累以及壞消息,什么都沒得到,換作誰都焦躁不安,自然不覺得朱厚照是值得他們賣命的明君圣主。
他們會覺得當今天子太過荒唐,連沈溪這樣的名臣都用不好,原本規劃得好好的戰略讓他一手給廢除,結果迎來的是被韃子戲弄,顏面無存,以及在民間擁有極高聲望的沈溪兵敗身死的下場,誰都會為沈溪不值。
除非朱厚照能做出一些讓全體官兵重新對他恢復信任的舉措,不然到了跟韃靼人拼命,誓死報效國家時,有誰肯義無反顧為皇家效命?
朱厚照臉色不善,他其實也很猶豫,就算他想偏袒張苑,也必須要看到這件事的深遠影響,軍心渙散下,很可能就會是山河破碎的結局。反復權衡后,朱厚照忽然想開了,一個張苑其實算不了什么,最重要的還是江山社稷穩定,當即道:
“難怪你們這么多大臣一起聯名上奏,其實是想通過朕懲罰張苑來穩定三軍之心,對吧?”
朱厚照的問題非常尖銳,等于是明擺著質問三名大臣,你們是否想讓張苑來當朕的替罪羔羊?
陸完回答道:“軍心穩固,家國社稷得保,犧牲一人有何不可?至于其他的事情,皆可拋諸腦后……請陛下三思。”
朱厚照長長地嘆了口氣,一時間找不到任何為張苑回護的借口,沉默好一會兒,才自言自語道:
“是朕做錯了,朕聽信讒言,以至于讓九邊將士被折騰一番,延綏也無法抽調兵馬往援,致使沈卿家身處險地……朕要發罪己詔,讓天下人知道朕認錯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