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鑒又道:“今時不同往日,之厚不再是當初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一舉一動都受世人矚目,自古以來能人異士頻出,但能得善終者有多少?槍打出林鳥,這道理是沈之厚不懂,還是你梁叔厚不懂?”
這下梁儲無言以對,他心里有些懊惱,覺得此行是自討苦吃,純碎是來找罵的。
何鑒一擺手:“這件事你莫要插手了,介夫做什么我不想干涉,本身也無從干涉,若之厚心存芥蒂,那就由得他。反正于喬回京前會先去居庸關,會面后老少二人有什么不能坦誠的?到底朝中官員怎么看待之厚,于喬回京后不就自然揭曉了嗎?你若覺得太后對介夫器重太過,等于喬回來一切便會清零!”
梁儲苦笑不已。
他聽出何鑒言辭間潛在的意思,心想:“何尚書以為我因介夫被太后器重而耿耿于懷,想找機會打壓介夫,但我哪里有這個意思?”
梁儲點了點頭:“何閣老提醒的是,在下不會再多問了。”
說話時梁儲非常失望,心中充斥著一種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無奈,面前似乎滿是艱難險阻,讓他倍感無力。
何鑒再度提醒:“叔厚,這件事咱們真的不適合插手,晏子曾云:見善必通,不私其利,慶善而不有其名。稱身居位,不為茍進;稱事授祿不為茍得。體貴側賤,不逆其倫;居賢不肖,不亂其序。肥利之地,不為私邑;賢質之士,不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
“故介夫與之厚之爭,無關道義或禮法,切記切記!”
……
……
梁儲本來有為沈溪出頭的打算,但在跟何鑒見過面后,改變了想法,決定先靜觀其變再說。跟他一樣不理解,甚至對楊廷和產生一定顧慮的人,除了梁儲外,還有作為當事者的楊一清。
楊一清這邊跟楊廷和見面后,才知道自己被太后臨時委以重任,領兵去山西平亂,同時身背保護皇帝之責。
“……應寧兄,你應能理解太后苦心,到地方后應以平叛為輔,勸說陛下回朝為主,只有陛下回到朝堂才是正理。之厚那邊無論對你發出如何指令,你都不能有絲毫動搖,你此番乃是為陛下安危而去,朝廷上下所有人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你身上……”
楊廷和說話言辭懇切,態度真誠,完全就是站在皇室角度看待問題。
楊一清卻覺得自己被張太后和楊廷和當槍使,本來他跟沈溪間沒什么矛盾,轉眼就要鬧翻。
楊廷和跟楊一清到底誰的能力更強,這是個難以探討明白的問題。
楊廷和的能力主要體現在處理朝政,還有對一些軍略政略的把控上,屬于學術派的代表人物。
而楊一清則屬于實干派的俊杰,楊一清跟沈溪一樣,都長期在地方任職,然后因為功勞和獲得皇帝、重臣的欣賞而提拔,尤其在三邊之地的功勞,雖然沒辦法跟沈溪媲美,但治理一方也算有很大的建樹。
所以楊廷和想收買利用楊一清幫他做事非常困難,因為楊一清比他更加老成持重。
一個年輕人仗著自己內閣大學士的身份,以及張太后的信任,公然利用當朝戶部尚書,實施他的一系列陰謀詭計,這件事本身就不那么合適。
楊一清雖然心里卻不爽,卻不會跟楊廷和翻臉,因為有太后懿旨,他必須領受,但在受命后第一件事就是給謝遷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