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后馬上將楊廷和叫來,大概意思是讓楊廷和去信催促謝遷早一步回京主持大局,但這顯然不是楊廷和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楊廷和進入內閣后,幾乎都是在劉瑾、張苑、謝遷、沈溪等人的陰影下過日子,從來沒有發言權,好不容易贏得張太后的信任而且做出一系列舉措,有力地打擊了沈溪的“囂張氣焰”,一幫文官不知不覺開始向他靠攏,結果頂頭上司回來了,張太后又對謝遷信任有加,就算他對謝遷再恭敬,心里也不是個滋味兒。
但楊廷和知道不能在張太后面前直接拒絕,當即道:“謝閣老剛到居庸關,大概還要跟沈尚書洽談軍政要務,過兩天便會動身回京。太后娘娘莫要心急,有謝閣老在,居庸關那邊不會發生什么變故。”
此時的楊廷和盡量給張太后吃定心丸,告訴張太后其實謝遷是否回來無關大局,只管放平心態。
只要西北不亂,就算謝遷繼續留在居庸關也沒關系。
張太后卻不這么認為。
在她看來,當年弘治帝留下的幾位顧命大臣中,只剩下謝遷,而且謝遷當年幫她維護自己跟朱祐樘一夫一妻的關系,還一直為她出謀劃策,甚至連楊廷和都是謝遷舉薦到她身邊來當顧問,她當然將謝遷看作最值得信賴之人,那種托付的感覺,更好像是女兒對父親的絕對信任。
謝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至少在張太后看來,謝于喬非常完美,也是丈夫托付照顧自己孤兒寡母的擎天臂助,至于楊廷和只是個親近的大臣,而謝遷在她眼中更像是血濃于水的家人。
張太后道:“謝閣老遲遲不回,哀家寢食難安……如今陛下不在,司禮監掌印空缺,內閣首輔要是也不在,這京城內的事情就沒人打理了。中原之地現又出了亂子,朝廷那么多衙門,總歸要有人來主持啊。楊卿家,你莫說那么多了,趕緊讓謝閣老回來,哀家現在需要他,大明需要他。”
楊廷和比張太后大了十多歲,但是在張太后眼中,他還屬于“年輕人”,跟謝遷這樣老成持重的股肱之臣區別很大。
聽了張太后對謝遷的評價,楊廷和心中越發不是個滋味兒,但他還是恭敬行禮道:“臣這就回去找人告知謝閣老,讓他早一步回京城來。”
楊廷和把話撂下,但是否會這么做,他自己都沒想好,雖然他知道于公應該早些將謝遷請回來,但于私,他想繼續維持眼前的局面,至少他能一展抱負有所作為,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巔峰,人一旦嘗到了掌握權力呼風喚雨的滋味,讓他將一切放下很難。
尤其是明朝這樣喜歡論資排輩壓抑后進的朝代。
楊廷和做官三十多年,人生第一次如此接近權力巔峰,他心有不甘,但又知道張太后的命令無從違背。
最后他思來想去,只能陽奉陰違,試著拖延謝遷回京城的時間。
……
……
張太后得知謝遷即將回京的消息后,不但見了楊廷和,很快就接見自己兩個弟弟,將此事告知,讓他們做好京師防備交接工作。
永壽宮內,張氏兄弟聽到這個情況后大吃一驚。
張延齡直接問道:“姐姐,這算什么意思?謝閣老回來就回來吧,他是文官,我們是武將,你要我們交出兵權算什么道理?難道姓謝的還能主持軍機大事不成?”
張鶴齡平時會不自覺制止弟弟的一些魯莽言行,但這次他沒說話,因為他也很不甘心,他覺得張太后可能是被誰蠱惑,因為之前張太后一直囑咐他二人要好好掌控軍權,直到朱厚照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