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倒是梁儲的肺腑之言。
換了別人,或許不理解沈溪,但梁儲卻不同,因為他看到的是沈溪的兢兢業業,也看到沈溪作為年輕人進入朝堂遭遇的一系列白眼,這些其實跟梁儲當年的遭遇有很多相似之處,因而引發共鳴。
翰林體系中,文官所謂的歷練實質就是煎熬,不知要過多少年才可能出頭,其中多數人甚至熬不下去而選擇外放為官,苦心等候只是為了躋身朝官高層,梁儲看起來成功了,但想到自己于朝中面對很多事時的無奈,梁儲又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請坐吧。”
沈溪不想跟梁儲探討太過深入的問題,至于對方是否能理解,并不在他的考量范圍之內,因為沈溪知道,就算梁儲能力不錯,謝遷還是無法將其做為接班人看待,問題就在于梁儲跟他較為親密的關系,會讓謝遷對于未來局勢產生某種擔憂,寧可跳過梁儲這個次輔直接栽培楊廷和。
坐下來后,二人沒有談論當下朝事,倒是敘說起了家常。
二人同為東宮講官,說到一些過往的事情,有許多共同的話題,尤其說到南方士林時,二人更覺親近,畢竟梁儲是粵省人,而沈溪是閩省人,而沈溪當初又曾為梁儲的恩師陳獻章舉行追思會,這又加深了一層關系。
閑話過后,梁儲頗為感慨:“之厚,你這休息的可真不是時候啊。”
一句話便體現出梁儲對沈溪當前遭遇的極大惋惜,甚至讓沈溪覺得梁儲這是有意往自己靠攏。
沈溪道:“叔厚兄何出此言?”
梁儲道:“陛下不理朝事,朝廷官員更應上下一心,打理好朝政,免得奸邪之輩擾亂朝綱,如今你卻凡事不理,在府上安然自樂,看起來你是清閑了,但若未來朝里出了事,怕有你的罪受。”
沈溪微笑著搖頭:“叔厚兄此言謬矣,有謝閣老,叔厚兄以及朝中那么多能人異士,在下是否在朝堂其實無關緊要,倒還不如在外為官來得踏實自在。”
沈溪表現出“不爭”的姿態,讓梁儲理解之余,又不免有些感慨。
梁儲是實在人,不會跟謝遷那樣想太多利益糾葛,對沈溪的同情流于表面,并不會刻意遮掩。
二人又談了一些當下時事,涉及朝廷年底核算和來年預算等事項,梁儲對于六部的事情比謝遷更清楚,因為梁儲這個次輔前一段時間乃是朝政的實際掌控者。
沈溪道:“今年府庫虧空巨大,不過之前跟佛郎機人的買賣進入最后收官階段,回到京城后已聽聞最后一批銀兩已往京城運來,到時便可以暫解朝廷用度虧空。”
“希望如此吧。”
梁儲對此并沒有太多見地,便在于他并非戶部尚書,只負責朝政顧問之事,甚至他連首輔都不是,這種事是謝遷、楊一清和未來司禮監掌印該頭疼,其實本來跟沈溪關系也不大。
沈溪要留梁儲在府上一起吃飯,但梁儲卻起身告辭,沈溪要親自送他到門口也為其拒絕。
在院中作別時,梁儲嘆道:“之厚這段時間可以好好休整,修身養性,讓朝中人明白其實之厚你也是一心匡扶朝政,相信此事過后朝中對你毀謗聲會被壓下去,你切不可灰心喪氣。”
梁儲到底是前輩,就算平時跟沈溪平輩論交,但在說及一些大道理上,更好像是在提點后輩。
沈溪恭敬行禮相謝,隨即又恭送梁儲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