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等張懋給出評價,謝遷堅決地道:“就算有再大的麻煩,也先等之厚領兵到了南直隸再說……南京城現在已亂成一鍋粥,陛下不問朝事,有宵小趁機興風作浪,我寧可留在京城圖個耳根清靜,也不想牽扯地方紛爭。”
張懋微微嘆息:“看來于喬終歸未放下心結。”
謝遷抬頭瞄了張懋一眼,以前他跟張懋相處時多半處于弱勢一方,因為二人從未有利益爭奪,張懋乃四朝元老加勛貴之首,年老持重,穩壓謝遷一頭。
但現在情況卻不同,張懋因為繼承人問題,求上門來,導致張懋說話時明顯軟弱許多,謝遷反倒占據上風。
謝遷道:“若他覺得北方兵不習南方氣候和環境,自會主動跟陛下提請,我自不會袖手旁觀……但問題是他自己都沒提,不過是一群人在背后嚼舌根,如此我還要拉下臉幫他不成?有麻煩,讓他自己去說,實在不成可以找陛下解決,我等根本沒必要插手!”
張懋聽到這里,頓時明白謝遷想抽身事外。
張懋心道:“于喬好不容易將之厚打發出京,或許他想的是找人接替之厚的兵部尚書之位,或是讓之厚以勛貴之身進都督府而放棄文職,怎會誠心實意幫忙?看來跟他說這些,純屬徒勞。”
……
……
以前張懋不想多理會有關沈溪之事,不過在對韃靼之戰后,朝中文臣武將的格局進一步發生變化,張懋已感受到來自沈溪的巨大壓力,同時他發現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大不如前,想早些把繼承人問題解決。
張懋知道張侖在朝中沒有丁點兒聲望,為了使英國公這爵位不被皇帝算計,只能從沈身上溪入手,試著拉攏沈溪。
之前張懋對沈溪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他的孫子在沈溪麾下當差,他在京城必須要有所表現,為江南戰事奔走,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快讓張侖成為沈溪的“助手”,以此奠定其在五軍都督府的威望。
“陛下喜歡提拔任用年輕人,這樣就給了堯臣上位的機會,若是之厚對堯臣多有器重的話,陛下對堯臣也會多幾分欣賞,那時我張家人仍舊可以在五軍都督府內占獨樹一幟,否則……唉!”
回去的馬車上,張懋反復揣摩,他發現情況有些嚴峻,當今皇帝跟他的關系并不融洽,若是他死了,英國公這爵位很可能成為朝中不顯山不露水的雞肋存在,張侖難以扛起他留下的政治遺產。
“之厚這幾年在朝中的確沒爭什么,但以后什么樣子沒人知曉。”
張懋有幾分郁悶,“于喬不肯出手幫忙,遇到事情便撂挑子,指望他真不如指望之厚,但我這邊有什么方式可以讓之厚多幫堯臣一些?難道也要學當初的于喬,跟之厚結親?那我張某人顏面何存?”
張懋很苦惱,他幾次跟謝遷交流都不順利,而在沈溪出征前,他跟沈溪的關系算不上多好,突然安插張侖到沈溪身邊,提前都沒跟沈溪把話交待清楚,非常擔心沈溪對張侖表現出的友好態度只是暫時的。
回到國公府,知客過來在耳邊說了一通,張懋才知兵部右侍郎王守仁登門求見。
張懋跟王守仁不是很熟悉,因為王守仁是文官出身,沒有在五軍都督府供職的經歷,平時不過是禮貌上交際。
王守仁出自官宦世家,以前兩人倒是見過多次面,屬于那種認識,但沒有深交的類型,再者王守仁比張懋矮了兩輩,就算王守仁的父親王華來公爵府求見,都要以晚輩之禮相見。
張懋趨步到了自家正堂,王守仁連忙起身恭敬相迎,張懋笑道:“這是什么風,把伯安你吹到府上來了?最近兵部事務應該很忙碌吧?”
王守仁雖然只是兵部右侍郎,屬于兵部三把手,但因一把手沈溪和二把手陸完都不在京城,使得兵部事務基本都是王守仁負責打理,兵部右侍郎所行基本是尚書事,這一切對于才進入朝廷中樞不久的王守仁來說應該很頭痛才是,故在張懋看來,王守仁公事繁忙,沒有要緊事絕對不會過府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