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望著張懋,臉上盡是無奈和失落之色,在這個問題上他不能說得太透徹……與其說他是來英國公府求教,其實是想告訴張懋,讓張懋及一干勛臣明白并非是他在背后搞鬼,一切都來自于皇帝的決斷。
張懋道:“接下來你要向誰求教?謝于喬?還是令尊?”
王守仁想了下,最終搖搖頭,不知該如何回答。
張懋看出王守仁的為難,道:“找謝于喬無濟于事,軍隊的事情他本來就不想管,你若是能面圣,跟陛下陳述利弊倒是可行,不過如何面圣卻是個難題……你能否以之厚的名義去一趟皇宮?”
顯然張懋明白,無論是誰,要見到朱厚照都不容易,除非以沈溪的名義求見,只有見到皇帝這件事才有轉圜的余地,否則光靠在宮外活動,事情無法解決。沈溪不在京城,謝遷的話對皇帝來說形同放屁,只能靠王守仁想辦法。
王守仁自然知道面圣有多不靠譜,不過他沒有直接回絕張懋,畢竟張懋在朝中的地位在那兒擺著,他在兵部任職,以后會多很有事相求。
王守仁拱手行禮:“那在下便盡力而為。”
這話已是王守仁承諾的極限,張懋聽到后臉色多少有些不悅,但最后還是幽幽嘆了口氣:“那你趕緊想辦法,實在不行,便讓之厚跟陛下進言,此事……老朽認為非常不妥,京師防備怎能輕易落于邊將之手?若他們起歹心怎么辦?”
……
……
送走王守仁,張懋悶悶不樂。
張懋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
本來京師防備操縱于張氏外戚之手,但兩兄弟好歹是皇親國戚,與國同休,忠誠方面不會出問題,京師內外事務始終沒有鬧出亂子,一切都在既有的制度約束下,沒逃脫五軍都督府的管轄。
但現在情況明顯不同。
皇帝登基后幾次對外用兵都取得勝利,去年更是取得對韃靼大捷,有力保證了北部邊關的安穩。如今皇帝派出沈溪領軍平息中原等處內亂,轉眼便要對京畿軍權動刀,似乎要將防務完全掌握在手他才能安心,江彬和許泰即將被委以重任便充分釋放出這種信號。
“陛下將一干佞臣收攏到身邊,讓他們負責操練兵馬,還調到中原戰場去平叛,培養親信之心昭然若揭,現在要讓這些家伙掌控京師防備,這不是讓狼來看守羊圈么?陛下對這幫只會阿諛奉承的佞臣如此信任,卻對大明忠心耿耿的勛貴不信任,這算怎么個說法?”
有明一朝,雖然門閥制度早就不存,但軍隊終歸還是講究出身的地方,勛貴子弟比起普通人更有資格掌兵,哪怕兵部大員和地方督撫能短暫獲得兵權,但始終文官不是世襲的,領軍和練兵權終歸操控在五軍都督府的勛貴手中。
現在皇帝要拿這種制度開刀,還表現出對勛臣的不信任,張懋作為五軍都督府內資歷最深、地位最尊貴的存在,當然不希望這種情況出現,尤其是在他打算交班給孫子張侖的關鍵時刻,更不能坐視不理。
但此時張懋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找御史言官上奏乃是下下策,而他想到的“上策”,就是馬上提筆給沈溪寫信。
“為今之計,只有讓沈之厚知曉此事,若他能及早跟陛下進言,在陛下最終確定此事前將事情解決,或許尚有轉圜余地……否則的話,京城防備就此落在奸佞小人之手,朝廷再無太平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