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解釋道:“太過謹慎的話,倭寇趁機乘船逃走怎么辦?此戰未必說要大獲全勝,但必須奠定一個基調,那就是盡可能殺傷倭寇,因此登島后需要速戰速決,防止賊寇出逃或者組織反擊……”
“你們說步步為營,是在只有少數敵人的情況下,現在海上眾多島上都有倭寇,我們登島他們撤退,我們不可能所有海島上都駐兵,一旦離島他們就會卷土重來,太過謹慎的話要打到幾時?”
宋書目瞪口呆,不知該如何回答。
劉序道:“大人,您只管下令,我們幾時出兵,讓弟兄們做好準備便可。”
沈溪點了點頭:“二十天準備,再用十天打一仗。未來二十天時間里,要把軍中水性好的,適合接舷戰和登陸戰的弟兄挑選出來,我會率領他們出征。至于那些不適應的官兵,就留在城里負責軍需補給,最終出征人馬數量定為三千人,誰有資格隨我出擊,誰又留守,不是由你們中任何一人決定,也不是本官決定,而是以官兵的表現決定!”
……
……
沈溪給出具體計劃,要在九月底展開戰事。
而沈溪選拔士兵的方法,在這些將領聽來非常有趣,居然是一次全軍考核,只有表現優異才有資格上戰場。
聽起來殘酷,卻是最公平的方式,每個人的比試項目都一樣,誰能通過考核,誰就可以上戰場,獲得建功立業的機會。
動員會結束,將領們把這意思傳達全軍,頓時官兵們的士氣漲到最高點。
本來將士們已無多大戰意,現在突然獲悉這種選拔制度,等于是在軍中進行一次優勝劣汰,誰出類拔萃就有機會獲取軍功,那些本來覺得很難有出頭機會的人,終于看到了希望。
到了晚上,唐寅到官衙將他視察軍中各處的見聞跟沈溪通報。
“沈尚書,正如您預想的那般,現在軍中將士都對接下來的戰事充滿期待,個個都想在這次選拔中脫穎而出,不過到底都是北方兵,就算他們加緊時間苦練,怕是水性和操持舟楫方面也不如南方招募的士兵,僅僅暈船這一項便會淘汰大部分人。”
唐寅向沈溪說明困難。
唐寅發現如果自己每次只是在沈溪面前說好事而不說弊端,沒法得到沈溪認同。反而他發現并剖析問題,沈溪更為欣賞。
沈溪微笑著道:“雖然說是打海戰,但也有陸戰的成分,所有項目均設置一個選拔標準,并給出具體分數,總分超過某個分數線便能達標,如此做有何不可?這些選拔項目沒有一條戰場上用不上,反而以前那些操持刀槍劍戟的本事,我看不在眼里,若真正發展到跟倭寇肉搏那一步,勝負已難掌控……我絕對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唐寅問道:“沈尚書覺得,我們此戰有十足的把握?”
沈溪微微搖頭:“戰場交鋒,誰都不會有十成把握,不過是勝算多一些罷了……三千人其實不多,從兩萬人中間選拔,如果不設置一個很高的錄取標準,很難壓縮到如此數字,無論這些人以前多么驍勇善戰,但現在我需要的他們在海上如履平地,上了海島后可以分清方向,并且能在陌生環境中打一場相對艱苦的戰事。”
唐寅想了想,默默點頭。
沈溪再道:“這次戰事,可能有不少死傷,其實誰被挑選上,未必是好事,我估摸此戰折損的人馬數量肯定比以前多得多,留在城里駐守反倒不會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