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對張懋了解不多,夏儒卻很清楚,最近張懋總在說孫子張侖的事,這次張侖出征表現優異,已可順利接班英國公之位,對此張懋非常欣慰。
之前張懋本有意協助謝遷解除沈溪的兵權,但事到臨頭卻要考慮這么做是否合適。
張懋在軍中地位卓然,跟沈溪交惡并不符合他的利益,尤其是張侖通過沈溪累積資歷,獲得軍功,突然翻臉打壓沈溪,一來有忘恩負義的嫌疑,二則一旦跟沈溪產生直接沖突,失敗的話那以后屬于英國公的話語權就要旁落,這是張懋不愿看到的一幕。
夏儒低著頭:“聽于喬之意,對之厚似非常忌憚,急于逼迫其把兵權交出來?”
張懋本已站起來,聞言嗤笑一聲:“想是這么想的,但關鍵還要看陛下態度如何……現在陛下對之厚的信任到了何種地步?若是換作一般功臣或許會被陛下猜忌,但換作之厚……”
“入朝以來,之厚從不結黨營私,只跟陛下志同道合……陛下在朝中遭到的反對聲音不少,只有之厚力挺……陛下正是以之厚軍功來震懾萬民,怎會于此時輕易便將之厚給拉下馬來?”
夏儒仔細想了想,不由苦笑點頭:“聽你這么一說,確實如此。”
張懋道:“以往的功臣都怕被皇帝猜忌,唯獨之厚對此最不擔憂,他年紀太輕,再有能耐,要謀逆造反天下會有幾人景從?這話是有些大不敬,不過道理就是如此,現在他還沒怎樣,朝中便盡是攻訐聲,誰會相信他造反?”
“若再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等于喬和你我都從朝中退下來,之厚沒有對手,到那時不用我們操心,陛下就會自己動手了。”
夏儒有些疑問:“那意思是要耐心等待?但問題是等于喬退出朝堂,那時之厚豈非羽翼更豐滿?”
張懋搖頭道:“我們能等,這本來就跟我們勛貴關系不大,但有些人卻等不了。現在涉及的已非朝廷權力之爭,而是復雜的派系斗爭……咱倒沒什么,混吃等死罷了,有些人能等下去嗎?”
夏儒再次想了想,問道:“難道是張氏外戚?”
張懋搖頭:“不單是外戚……聽說南邊正有人圖謀不軌,還是皇族,難道陛下會置之不理?”
“當今天子登基后,四海內紛爭夠多了,先是西北韃靼人,再是中原亂民,還有江南倭寇,接著又是王親貴胄造反……說到底,太多人覬覦皇位,當今圣上年輕氣盛,不問朝政,讓很多人覺得有機可趁。”
夏儒接連點頭,對張懋推崇備至。
夏儒問道:“那以現在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應對?”
“等著吧。”
張懋道,“這場紛爭的矛頭并不指向我們,全是沖著之厚去的,但以之厚的手腕,難道不會做什么?幾年下來他在朝堂內羽翼漸豐,現在除了戰場上的成就外,不算鋒芒畢露。等他展露棱角時,一場清洗在所難免!”
……
……
紫禁城,永壽宮。
二更鼓敲響。
張太后早早吃過晚飯便睡下,忽然被吵醒有人求見。
張太后換了身衣服出來,見高鳳站在堂下,神情拘謹,似乎有什么大事。
行禮問候后,高鳳將沈溪于江南取得大捷的情況跟張太后稟明。
張太后放下手中的玉如意:“這位沈尚書取得功勛并非一次兩次,不過是打了一場海戰,僥幸贏了而已……跟以前的功績相比,實在有些微不足道。”
高鳳心思慧黠,能力平庸卻有足夠的政治頭腦。
聽張太后稱呼沈溪為“沈尚書”,高鳳便知張太后不認可沈溪國公的身份。
以前張太后對沈溪還有些倚重,畢竟那是國之棟梁,她兒子的憑靠,但現在沈溪做了外戚,威脅到張家人的地位,加上沈溪與張氏兄弟有著恩怨糾葛,自然要處處針對了。
高鳳再道:“陛下暫且未封賞,不過料想就在這幾天,另外南邊那位寧王……派人來給娘娘您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