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傳令兵來報,全軍清點后只剩下兩萬四千余人,等于一戰下來,折損過半,徐俌氣得全身瑟瑟發抖,一個踉蹌差點兒倒地,身體都快支撐不住了。
“公爺,您不必擔心,可能晚些時候還會有兵馬撤回……”徐程出言安慰。
徐俌臉色凄哀,指著外邊道:“就算撤回,你說老夫敢打開城門嗎?這場戰事的失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老夫晚節不保,本為武臣之首,卻追隨陛下討逆,落得如此下場,以后再無顏面在應天府掌兵。”
徐程道:“公爺,戰事尚未結束,只要我們能穩住陣腳,把寧王兵馬拖在此地并擊敗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相信湖廣、閩粵等省份的兵馬快要完成集結并實施反攻了。”
徐俌搖頭苦笑:“沒那么容易,江西地方兵馬基本歸附逆臣,閩粵和湖廣等地將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先守住自己的地盤才是正理,哪里敢主動出擊?再者誰敢觸陛下霉頭,搶先一步攻入南昌府,奪取頭功?最后便是……南京各衛已抽調不出兵馬來了……”
徐程小聲提醒:“不是還有沈大人么?”
徐俌眼前一亮,心中那股郁結之氣頓時通暢許多,望著徐程,目光熱切:“對對,還有沈之厚……這小子厲害得緊,不用給他幾萬兵馬,給他個三五千兵馬,他就能力挽狂瀾,當年京城保衛戰,他不就憑借一己之力,扭轉戰局么?何況現在他麾下有數萬精兵,從新城過來又不遠……”
說到這里,徐俌的臉色又暗淡下來,蹙眉道:“但問題是現在陛下并沒有請他出山的意思啊……”
徐程輕聲道:“公爺,此前陛下是不想沈大人每次都建立殊勛,完全奪去他的風采,但彼一時此一時,如今陛下先在安慶府北邊損兵折將,再有咱……這邊失利,局勢極為不妙,陛下怎可能為一口氣而不顧大明江山社稷安危呢?”
徐俌惱恨地道:“說得也是,陛下早把沈之厚那小子派出來,何至于讓老夫晚節不保?沈之厚一個人便頂千軍萬馬,非要讓老夫經歷一場戰敗,損兵折將,顏面掃地。難道咱們領的這些將士不是爹生娘養的?”
徐程面色堅毅:“公爺,現在咱要做的,便是穩住青陽縣的城防,就算咱把寧王兵馬死死地釘在這兒,也算是一場勝利,陛下兵馬就在西邊的安慶府,距離此處一百五六十里地,寧王手頭兵力有限,根本無法做到兩頭兼顧。”
“此時陛下無論是迅速南下,搶占九江府,威逼南昌府,還是東進,配合咱們來個里應外合,全殲寧王主力,都穩贏不輸……就看陛下如何抉擇了!”
“有道理,很有道理!”
徐俌細細一琢磨,連連點頭,“傳令下去,將士趕緊整頓城防,把城墻有缺口的地方趕緊補上,沒有老夫的命令,任何人皆不得帶兵出城……同時派人坐船,順青通河而下直入長江,到南京去,叫張永想方設法為咱補給……咱就是要跟寧王打消耗戰!”
……
……
徐俌撤兵青陽縣城后,寧王面臨兩難的抉擇。
從青陽縣到安慶府城,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若是朝廷兩路兵馬聯合起來跟他交戰,他麾下這三萬多兵馬根本無法做到兩頭兼顧,而且寧王最擔心的便是沈溪領兵西進。
寧王沒有牢牢地把握住戰機,在九華谷地這一預設戰場全殲魏國公所部,實際上已失去戰略上的主動。
朝廷兩路兵馬等于扼住寧王大軍進攻南京城的咽喉,寧王絕對不敢在失去后勤的情況下,長驅直入直接攻打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