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這邊,發現殿內已經擺上酒宴,寧澤一臉和善,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也沒有做出任何讓他們感到恐懼的行為。只是酒宴之上向他們說明,希望家眷能夠說服被俘虜的官員,讓他們不要死心眼,為沒有前途的南成守節。
若能說服這些官員投降,都能得到重用,甚至家人之中有能力的,完全不避諱身份地位,都可以錄用,為華國效力。
又將華國各種優惠政策,包括天下局勢詳細講解,擺出華國的優勢,不少家屬當真心動,只有少數幾家可能比較迂腐,一直沉默不言。
寧澤卻對這個情況相當滿意,那種全家都很迂腐的反正要送回金州,到了華郡有劉元香。以她那高得嚇人的仁德,加上特技,說服這些官員投降不過是時間問題。
說實在的,華國公開招募人才的效果,還不如打仗俘獲敵軍官員將領進行勸降。
酒宴之上,寧澤發揮他的口才特技,順利消除大部分官員家屬的抵制心理,甚至獲得不少人的認同,使其心甘情愿答應說服被俘虜的家人投靠華國。
宴會之后,也的確是這么做的。
家眷勸說被俘官員的成功率倒也沒那么高,當天經過家人探監并且被說服的只有七八個人,職位不是很高。
投降這些寧澤讓他們立刻官復原職,并且給予家屬重金賞賜,使其回到家中團聚。
其他家屬看到這個情況,接下來幾天也是卯足了勁,想盡辦法勸說。
再強硬的人,面對家眷總是心軟一些,也容易被說服。
尤其看到投降的人都被重用,甚至還有重賞,又被家眷軟磨硬泡,逐漸有更多官員放棄堅持,加入到寧澤麾下。
很快形成一個效應,只要松開口子,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效仿。這些頑固官員陸續松動。
最讓寧澤欣喜的,是太守丁弼在承受家眷連番勸說下,終于答應投靠華國。
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在閩江郡的人脈,對寧澤掌控這座城池有著極大作用。
不過丁弼顯然對被污蔑這件事情耿耿于懷,非要寧澤還他一個清白。明明不是他做的,卻要硬抗下這個帽子,心里相當不順。
寧澤直接讓他把帽子丟給更高層級的人,最好指向馬健。這點丁弼難以接受,被迫投降已經達到底線,他做不出誣陷舊主的事情。
商議之后,寧澤讓他處理好閩江郡內事務,說好將其調動到華國其他州郡以升職作為補償,日后再找機會澄清,為他恢復名譽。畢竟眼下還要以此為借口向馬健發難,在道義上站穩腳步,作為基礎發動攻擊!
丁弼投降之事對外完全保密,至少在寧澤解決眼前大事之前,還要以此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