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章兵將得到命令,直接向郡內百姓“借糧”。
百姓在極不情愿的狀況下被迫向官兵借出糧食,果然怨聲載道。
剛開始還好,除了有些怨言,多數百姓勉強交出一部分食糧便沒事了。
豈料軍隊耗糧極快,第一次借到的糧食很快吃完,于是各處將士再度“就食于民”。
百姓本來存糧不多,堪堪吃飽而已。首次借糧后,多數人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原本一天能吃兩餐,如今只能一日一餐,勉強支撐。哪里吃得消二度借糧?
因此各處將士再來借糧,百姓或藏匿糧食,或帶家眷藏入山林,希望保住口糧。
如此一來,彌章兵將得不到食物,軍糧分配份額不夠他們吃的,于是有些地方不受控制,開始劫掠百姓。
初時陸淵派出去的監軍還能管住軍隊,對那些違反軍令擅自劫掠百姓的將士進行處罰。后來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百姓要么藏匿糧食、要么藏匿自身,也有不肯配合與士兵對抗的,更多將士不受約束,開始針對不配合的百姓展開搜捕、掠奪,甚至不少百姓因為抗爭激烈被殺。
彌章境內越來越多類似情況出現,案例過多根本懲罰不過來。
加上這些監軍收到各處將士“繳獲”的軍糧,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情況愈演愈烈。
陸淵這邊嚴防宓元生、梁騰大軍攻勢,還要注意裴濟、楊昭隨時從高臨縣發起突襲,自顧不暇。
得知境內多出發生劫掠百姓的案件,各處守軍幾乎全部牽涉其中,民怨沸騰。
按理說應該將這些違法亂紀的兵將揪出來嚴懲不貸,可是需要他們守衛城池,若大規模懲戒,有可能引起軍中反彈,到時候情況更加嚴重。
即使許頌等人前來陳情,希望陸淵及時扼制這些狀況,陸淵也只能含糊其辭,暫時敷衍過去。
再之后,彌章官兵的作為被境內富商豪紳看到,各路豪強見陸淵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等于默許這種行為。竟然陸續學樣,跟著劫掠百姓。更甚者,不但搶奪百姓糧食,甚至掠奪兒童,淫辱婦女。
他們所率領的私兵本就沒有所謂軍紀,完全聽從這些豪強私命。豪強一旦起了私心,這些兵將跟強盜沒有不同。
陸淵雖然對這些豪強的行為感到憤怒,可是面對華國大軍,若與他們撕破臉皮,很有可能逼迫對方倒戈相向。只能召見他們,當面勸說,希望各方約束自己的兵馬,不要給百姓造成過重負擔。
這些豪強嘴上答應,背地里依舊劫掠百姓,將各種資源、田地甚至兒童婦女劫走,將其變成自己財產。
許頌等人多次找到陸淵,當面向他陳情,希望盡快解決這些麻煩。
陸淵極為頭痛,趕緊召見言平,問他有什么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