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若是有機會,我還真想和你南下。只是刺史的軍令沒有過來,我還真不敢擅自離開。”鄒靖笑道,他可不敢隨便走,萬一剛走,結果賊人又從清河郡過來怎么辦?
隨即似乎想起了什么,于是繼續對劉韜說道:“對了,你那個馬鐙和馬蹄鐵,最后還有那個馬鞍,都非常的不錯,對騎兵有大利!最后還有那橫刀,在戰場上的威力,的確比環首刀要強,我打算將這些上報刺史,然后由刺史向朝廷,為你表功,你認為如何?”
“能夠讓朝廷變得更加強大,那也是我的夙愿。”劉韜當然沒有意見,有意見的話,那他根本不需要把這些東西拿出來。
既然拿出來,那當然是找機會把這些東西獻出去,然后換取實際的利益。
也曾經想過,干脆以后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或者大規模對外戰爭的時候,才拿出來。只是問題他現階段最缺乏的,就是如何迅速成為,能割據一方的諸侯。
僅僅依靠平定幽州黃巾,以及協助北中郎將平定冀州黃巾,可能還不太夠。索性進一步加碼,把所有可以拿出來的籌碼,都給加上去,目的自然是換取更大的功勛。
縣令,他有些看不上,至少也得是個郡守。再不然,至少要保留軍職,最好能封侯,同時有一個地盤,因此只能當個縣令或者縣長的話,也可以接受。
出名要趁早,自然是要不惜一切去出名,至于把馬蹄鐵這些東西弄出來,會給這個國家,帶來怎么樣的影響,他才不會管!
功勛不足,最后走了劉備的老路,鞭打了一頓督郵然后投靠公孫瓚什么的……最后坎坷幾年,其他人的勢力已經逐漸成型,人才也陸續投奔了各自的‘主公’,關鍵是準備不足,拿什么去爭霸天下?
不能爭霸天下,不能橫掃八荒,不能成為一言九鼎的皇帝,拿什么去改變這個時代,去改變華夏的命運?權衡了一番后,劉韜很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取舍!
反正,不管有沒有馬蹄鐵,有沒有馬鐙或者馬鞍,甚至有沒有橫刀。按照原本的歷史,華夏從今年開始,就要陷入反復的動亂之中,戰亂要持續近百年,華夏人口,據說也從5000萬人,下降到767萬人。
也有現代的學者認為,考慮到世家蔭庇的佃農和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于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故認為三國末期約有3000萬人。可黃巾之亂前,大漢的人口,就真的只有5000萬人?
人口銳減,胡人內遷,再加上八王之亂,把胡人都引為外援,才有后來的五胡亂華。
劉韜不是個皇漢主義者,而且華夏文明的特性,便是兼容包并,能夠汲取其他民族的優點,來提升和壯大自己的民族,華夏文明,才能屹立不倒。既然要融合,他希望能主動去融合,而不是被動接受融合,這才是關鍵!
鄒靖眼看劉韜心意已決,也不再強求,只是讓他要保重好自己,這才告辭離開。
“全軍聽令!”目送鄒靖離開,劉韜這才翻身上馬,“隨我出征!”
大軍開始朝著西南方向前進,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劉韜背后有一股強烈的視線,回頭看了,卻是看到城墻上,一個身影站在那里……
“…………”劉韜沉默,朝著那邊遙遙一拜,然后這才轉身回去,繼續出發。
“那個混賬小子……”城墻上,劉元起搖了搖頭,卻依然目送隊伍出征,直至徹底消失在地平線上,才嘆了口氣,轉身下了城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