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這些地方的確不適合生存,大家又何苦要在中原,在大漢十三州打來打去的?!
對大漢不滿,直接拖家帶口,跑到域外,建立大大小小的國家,說不定幾百年后還能反攻大漢,這難道不香嗎?!
算了,死了就死了,必須要勸諫,十三州都沒有打下來,好高騖遠!法正最終還是落筆,主要還是結合上一次的‘忠誠’的策論,他認為這才是臣子應該有的覺悟!
孫匡沒有那么多的想法,他結合地理圖志,劉韜不是說很遠嗎?那么他就有多遠寫多遠。北至北海(貝加爾湖),東邊本來想說到三韓之地,后來想了想,把倭國寫了進去。
西邊到大秦,反正有書籍記載了大秦的存在,說是在極西之地。向南,九真日南那片區域,怎么都要算進去……
顧雍中規中矩,主要是受蔡邕的理念影響,以天下十三州為目標,同時勸諫‘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的道理,希望打下十三州后,應該與民休養,二三十年,國力允許,再向外征討不遲。
黃敘也是差不多的想法,雖然他不介意不斷對外擴充,這樣父親也能不斷累積軍功。不過大漢自黃巾之亂,甚至更早以前的動亂,國力不斷下降。
如今天下群雄割據,平定天下,需要花費的時間就不少,之后少不得還是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才適合繼續征戰,不能窮兵黷武。
四人就這樣“沙沙”的書寫著,劉韜等待的這段時間,索性也找人拿來一張很大很大的紙,開始用炭筆在上面涂涂寫寫。
隨侍的郭嘉瞄了一眼,感覺劉韜是在畫一張圖輿,一開始只是輪廓,看不出什么,后來慢慢看出,是大漢的全景。首先是沿海,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和揚州……
最后是天下十三州,出現在畫紙之上。慢著,這也沒占這張紙多少區域吧?
果不其然,劉韜繼續畫了下去,先是中南半島,東南亞群島。向東畫了西伯利亞一大片陸地,又把倭國四座島嶼給畫了出來。向西,把西域到印度地區畫了出來。
這才占了五分之一的區域,郭嘉呼吸開始急促起來,陛下這圖輿,不得了啊!
考生們寫了大概兩個時辰,當然可以的話一個時辰最好,畢竟皇帝在等著他們的回答。讓一個皇帝,等待他們兩個時辰,已經很難想想。
隨著孫匡停筆,他才注意到,陛下似乎在畫著什么東西,用的卻不是毛筆,而是炭筆。不同于大號的那種,是一種小號的炭筆,似乎在寫著些什么東西。
至于旁邊的郭嘉,他認識,一個有些輕浮的狗頭軍師,而且還是劉韜最信任的那種。
問題是,他為什么現在一臉見鬼的模樣?陛下在寫的,到底是什么東西?很好奇,但不敢亂看,免得給自己惹麻煩……
終于,大家都停下筆來,包括劉韜,他是最后一個停筆的。
“都完成了?拿上來我看看?”劉韜放下手中的炭筆,笑著對四人說道。
近侍第一時間把答卷拿了上來,放在劉韜面前。只需要看四個人的試卷,批卷應該不會很難。只是劉韜看了一眼下內容,還是不由得皺起眉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