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邦華對于京營的整頓也頗見成效,收回占役士兵一萬多人,清出虛冒數千。三大營十多萬人,又裁汰老弱近一半。
三大營之外還有三個預備兵營,每營三千人,軍餉跟正營相似,但是不操練武藝,歷來都是有權勢人家隱冒的寶地。
李邦華核減了四千多人,又裁減了一千多老弱士兵,上書奏請將預備營歸并進三大營,不再另設,朱由校全部允準。
三大營共有六名副將,往下又分為三十六營,大小軍官有三百六十多名。
朱由校命兵部下令,把全部軍官調入武學進修。然后從四衛營和勇士營,以及武學畢業生中挑選軍官暫代其職,并晉升周遇吉為三大營總兵。
但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四衛營、勇士營、三大營合并重編。一為勇衛營,二為選鋒營,三為龍騎營,分別以孫應元、周遇吉、曹文詔統領。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朱由校算是把京畿軍隊完全掌握在手中。
最忠心的將領,最好的裝備,分文不少的軍餉,嚴格的挑選和訓練,這七八萬人的天子親軍將是朱由校最堅實的依靠。
京畿衛戍穩了,朱由校又開始把軍制改革推向九邊。
還是最簡單有效的手段,通過把各地軍官召進武學進修,朱由校逐步地把各邊鎮的主將進行了調換。
薊遼參將孫祖壽晉升大同總兵;老將楊肇基平叛有功,晉都督僉事加右都督,轉任薊州鎮總兵;建昌營參將尤世威晉升宣府鎮總兵。
還有武學畢業的尤世祿、戚顯宗、戚振宗,被分派到陜西,協助孫傳庭在榆林編練新軍。
這都是朱由校看好的忠勇武將,各帶一個五百人的火槍營分赴邊鎮,重整九邊軍鎮的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而第二批召入武學的將領中,也有朱由校寄予厚望的人才。
象宣府游擊金國鳳,山西游擊楊國柱,寧夏參將楊嘉謨,萊州守備金日觀;榆林守備王世欽等。
以及更為年輕且官卑職小的曹文詔的侄子曹變蛟,楊肇基的兒子楊御蔭、楊御蕃,登鎮總兵賀虎臣的兒子賀贊等等。
得九邊者得天下,來自北方的威脅才是最現實的問題。
不僅是大敵東虜,還有并不消停的蒙古諸部。沒有能夠震懾并擊敗他們的邊鎮強軍,也沒法實現朱由校困死東虜的大計劃。
五年平遼,朕也不是吹牛逼。嗯,還是穩一點,先別讓人知道。
而作為五年平遼的大計劃的一部分,朱由校打發走小蛤蟆,下旨嘉獎董大師,又召見了一位武將。
只不過,這名武將的大聲分辯,嚇了朱由校一跳。
“微臣不是西虜孽種。”滿桂跪在地上,抬頭嚷嚷道:“萬歲明鑒,微臣原籍山東兗州府嶧縣,以祖職世居宣府前衛。”
耶?你不是蒙古人?那朕召你來干嘛?
朱由校直了眼睛,對這個變化一時沒反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