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可以上題本,萬歲若加指導,便依照去做。”徐光啟緩緩說道:“萬歲若無辦法,便自己去解決。”
孫元化拱手道:“學生明白。”
李天經笑道:“徐大人對初陽也不必過于苛責,好學好問,萬歲興許就因此而信重初陽呢!當面問或許不妥,在題本上請教,應是可以。”
徐光啟緩緩眨著眼睛,沒說什么,算是默認了。
孫元化知道老師也不確定,便不再多問,轉而岔開了話題,“現下除了打造武器,便是鑄銀幣,學生都有把握做好,老師只管放心修撰歷書。”
“鑄造銀幣乃是國家千秋大事,萬歲雖不急,卻更要用心。”徐光啟告誡道:“東南沿海多有西夷銀幣,并逐漸進入內地。長此以往,于我大明不利。”
孫元化恭謹應承,三人又隨意地談論起其他事情來。
…………………
明代萬歷年間,隨著海上貿易的繁榮,西方所鑄造的銀元開始流入。因為茶葉瓷器絲綢的暢銷,也就是貿易順差的增大,外國銀元的數量和種類也日漸增多。
開始的時候,外國銀元是以重量和成色折合足紋交易。
后來,因銀元成色穩定、重量統一,加之使用方便,而受到國內商賈喜歡,竟愿意以每兩純銀兌換純度百分之九十左右,重約七錢多的銀元。
長此以往,這樣的兌換必然導致國內白銀外流,嚴重地侵害大明的經濟。
所以,朱由校加快了廢兩改元的步伐。同時,帝國銀行的準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在朱由校看來,既然外國銀元能被東南沿海的商賈接受。依照他們的成色和重量,大明鑄造出來的,沒有理由會被抵制而無法流通。
當然,傳統的思維和習慣還會存在一段時間,也就是元兩并用的過渡期,但影響應該不大。
北京、南京、上海、廣州,朱由校相當謹慎,帝國銀行的分行,第一批只設定了這四個地方。
而鑄幣廠暫時則只在京師設立一處,將來可能在天津和上海再建鑄幣廠。
規劃已經完成,令朱由校感到困難的則是經濟人才的欠缺。
朝堂上的文官論詩詞歌賦、錦繡文章是沒問題,可涉及到金融經濟,可就沒幾個人能懂了。
朱由校無奈之下,只好先從民間的錢鋪、銀號中招募人才,再進行培訓,使他們成為帝國銀行的工作人員。
而首任帝國銀行行長,也頗令朱由校頭痛,誰讓明國擅長經濟和理財的官員那么少呢!
思來想去,只能把津撫畢自嚴調回來了。雖然不是現在,但朱由校已經通過密奏的渠道與畢自嚴進行了交代。
比如帝國銀行的業務范圍和運作特點,這些都是朱由校親自編寫的,并經過很多人研究完善的。
畢自嚴了解了皇帝對帝國銀行的大致思路后,肯定也作了不少功課,給皇帝的密奏中又提出了很多建議。
這樣的溝通后,朱由校便放下心來,派出李邦華前往天津熟悉工作,準備與畢自嚴進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