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兩道階梯狀戰壕的戰術,等于是憑空增加了火力的密度,兩道戰壕內的火槍輪射,更可以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可謂是相當合理,且有效率的配置。
擲彈車再次發威,轟天雷跟不要錢似的掠空而過,砸進敵人的隊伍之中。
每一聲轟然的爆炸,就能看見大團煙霧伴著亮光在人群中綻放,七零八碎的東西混著積雪和凍土揚上半空,掀起一陣慘叫哀嚎。
這種簡單易造,且又具有爆炸彈威力的武器,發射起來非常快,給建奴造成的傷害和震懾也非常大。
每一枚轟天雷落地翻滾,冒著絲絲青煙,即便是悍勇的建奴,也難免驚惶害怕,慌忙躲避。
就地臥倒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但那是后世稀疏的散兵線的進攻。在比較密集的沖鋒隊形中,你倒下就意味著被踩踏,也許再也沒有站起來的機會。
前輕后重,兩道工事后的火槍一輪一輪地噴吐著火焰,升騰起更加濃重的白煙。間或有佛朗機和虎蹲炮的霰…彈轟擊,火力既密又猛。
不斷有甲兵被打倒在地,有的一時半會還死不了,在冰冷堅硬的雪地里痛苦掙扎,發出非人的慘叫,加重著戰場上的血腥氣氛。
木樁陣前,橫七豎八躺滿了尸體。在血肉模糊中,死狀各異,凄慘無比。
憑借著楯車、木板,甚至是板斧、鉤梯、盾牌,建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終于打開了通路,突進到最后一道阻隔的壕溝。
當直面胸墻上噴吐的火光,迎面飛來的無數鉛彈時,建奴的攻擊頓時為之一頓。
“把楯車推進壕溝,推進去!”德格類大聲嚎叫著,這可能是最快的填壕方法了,而這最后的壕溝并不算寬。
一片烏云從陣后升起,是建奴的弓箭手,奮力地射擊,希望能多殺傷明軍,為己軍提供掩護。
再加把勁兒,就能打到城墻下了。
望著不足五十米外的寧遠城池,德格類似乎看到了希望。已經付出了這么多的死傷,若是連城墻都摸不著,豈不是最大的失敗?
而且,德格類也知道攻打寧遠必然要付出很大的傷亡,這是己軍所不善攻堅,攻堅武器落后且少所造成的。
要么強攻,要么圍困,但對后金軍來說,卻只有第一個選擇。
因為他們的補給線有數百里長,而寧遠則物資充裕,長期圍困的話,后金軍沒那個后勤能力,反倒會被先拖垮。
明軍陣地上的火力更加猛烈,由于后金軍的前進,連處于側面的明軍火槍火炮也有了支援作戰的機會。
在寬有五六十米的突破口,卻承受著正面側面上百米戰線的火力打擊,建奴的傷亡驟然增加。
慘叫聲更密集刺耳,德格類大聲叫罵著,命令甲兵用盾牌加強遮護。但連他也看出來,效果并不是很好。
一枚沉重的鉛彈擊中了盾牌,雖然沒能擊穿,但巨大的沖擊力把盾牌猛地后撞,重重地打在了持盾甲兵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