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穩定住戰線,憑水西的人力和資源,怎么能耗得過大明?何況,大明現在的掌舵人朱由校,還是辣么的會攬財。
大殿內,肅立著幾十名京師勛貴,面色各異,正在聽著皇帝在侃侃而談。
明朝建立之初,朱八八授命開國勛貴管理各種軍政庶務,其后又對其展開了一系列致命打擊。
到了明代中期,朝廷逐步形成“禁勛臣預九卿事”和“以文統武”的政策,勛臣位高權低的政治地位基本固定下來。
明廷抑制勛貴介入朝政的體制,延續了秦漢以降,尤其是隋唐科舉制建立以后,注重能力資格的官僚政治的歷史發展趨勢。
但明代勛臣依舊與皇帝關系特殊,他們世代保有尊容的寄生階級地位,法定身份在一般文武大臣之上。
整體而言,勛臣位高權低,權位不相稱。但他們的職權又性質獨特,非其他朝臣可染指。比如提督京、團營之權等等。
這種扭曲的權位狀況更加劇了勛貴的腐化,使他們成為長期盤踞在兩京朝堂之上的“準政治階層”。
但這種情形在去年便發生了改變,朱由校通過整頓京營、開辦武學,逐漸把勛貴排除在外,直到他完全掌握了京師的軍隊。
不僅如此,通過調人換崗,皇宮內的侍衛也被更換大半,現在由錦衣衛千戶盧劍星負責。
而這些措施落實完成之后,朱由校面對勛貴的底氣很足,話語也是甚不客氣。
“……不準官員從商的諭旨自下達,已經過了規定的期限,可有些人視諭旨于無物,藐視朕躬。今日召你們前來,便是來說此事。”
朱由校的目光很冷,掃過殿下人等,將他們的表情盡收眼底,心中發出冷笑。
“不用向朕訴苦,說什么要養一大家子,俸祿不夠花,要經商貼補。算算你們自封爵到如今,田地賞賜了多少,俸祿又拿了多少,又為朝廷做了多大的貢獻?”
“再看看你們的兒孫,有幾個為國效力,又有多少游手好閑、坐食終老?科舉考不上,那武學、新學呢,又有幾個求上進入學的?”
皇帝的聲音在殿內回蕩,重重地敲在勛貴們的心上。這話說得挺重,就差指著鼻子罵都是混吃等死的廢物了。
朱由校對這些勛貴沒有什么好感,明亡之時,有幾個與國休戚?寥寥數人而已。
反倒是投降得很積極,更有成國公朱純臣這樣開門迎闖王的。拿著國家俸祿和賞賜幾百年,一點感恩報效的心都沒有,連太監都不如。
“成國公——”朱由校緩了口氣,陰沉著臉開始點名了。
“微臣在。”成國公朱純臣上前一步,躬身施禮。
朱由校瞇了下眼睛,沉聲道:“你家的商隊為何沒有解散?在京師和揚州的商鋪呢,為何還在經營?”
朱純臣咽了口唾沫,想辯解卻又想不到什么借口。
這事要往大里說,可是抗旨不遵,就看皇帝是不是給勛貴們留點情面,輕輕放過了。
而且,皇帝剛剛已經把家庭困難的借口給堵死了。你還說,找抽啊!
“啟奏萬歲。”朱純臣苦著臉,勉強想到了理由,狡辯道:“非是微臣不想遵旨照辦,而是商務上牽扯極多,有欠有還,十分復雜麻煩。還望萬歲再寬限些時日。”
這是要繼續拖呀,以為朕記性不好,或是以為這政策就是一陣風?
朱由校抿了下嘴角,不動聲色地說道:“既是復雜麻煩,如此長的時間都處理不好,朕就派人幫幫成國公。”
朱純臣愣了一下,不知道皇帝要怎么幫他。
殿內其他人也不明所以,互相交換眼神,紛紛露出迷惑猜疑的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