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五月的表現,朱由校就很滿意了,哪怕沒通過小學畢業考試,也不會和這小丫頭較真。
“萬歲爺不相信奴家嘛?”小五月變得嚴肅起來,緊閉著嘴巴,看著皇帝。
朱由校笑著說道:“朕當然相信五月。既然你堅持,那便考完再說。”
五月這才高興起來,頗有信心的樣子。
朱由校又詢問了一下學校最近的情況,看五月并沒有什么不滿,也放了心。
“好好學習,也不要累著了。”朱由校起身,對小丫頭叮囑道:“朕和你的約定沒有期限,什么時候完成都算數。”
五月這次沒有推辭,盡管她覺得今年就能完成。但萬歲爺是好意,你得領著,別不識好歹。
朱由校已經了解到情況,也就不用再走再看,和小丫頭告別后,返回乾清宮。
……………………
蹄聲不緊不慢,毛驢拉著輛車,在眾人的注目觀望下,拐過彎,轉入了直行。
“應該沒問題。”徐孚遠說完又覺得結論下得過早,便將征詢的目光投入王季重。
王季重點了點頭,說道:“某覺得可以,就是換了大車,也應該沒什么影響。”
“多虧沈兄的指點,才事半功倍。”夏允彝感慨道:“用學究天人一詞,怕是也不過分。”
徐孚遠對此表示贊同,說道:“接下來,咱們就試驗懸掛系統,沈兄說那個才是最好的轉向裝置。”
在有輪軸的基礎上,四輪車是很容易實現的,只需要將前輪的懸掛改為一個大圓盤。可以將車轅與車身銜接的部分與前輪懸掛結合,使得馬匹轉向的時候,前輪的懸掛也跟隨整體轉向。
但懸掛方式無法做到太小角度的轉向,速度過快的急轉向也很困難,且對前輪的懸掛和整個傳動體系的結構強度要求較高。
說到這里,應該都明白了,徐孚遠等人正在試驗的乃是四輪馬車,帶轉向裝置的那種。
在明代,沒有轉向裝置的四輪馬車也有,載重可達五十石。而最普遍的是兩輪車,大概只能載重十五石左右。
盡管四輪車的載重量大大超過兩輪車,但在《天工開物》里也講了四輪車的缺陷:“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路亦止。”
制約中國古代四輪車發展的,主要還是對地形道路的要求很高。加上沒有轉向裝置,遠不如兩輪車對各種地形的適應性高,轉彎方便靈活。
對于朱由校來說,實用的四輪車能造出來,也只是個課題,并沒有取代兩輪車,以及獨輪車的想法。
因地制宜嘛,道路坑坑洼洼,地形起伏不同,兩輪車更適應,那就用兩輪車;
老百姓買不起馬,那就用輕便的運物、載人的獨輪車唄!
但技術必須研究明白,并且牢牢掌握,這才是朱由校的目的。省得后世的噴子亂說,什么皇漢科技不行,中國就是落后等等。
而且,在北方的平原地帶,四輪馬車還是很有用武之地的。載重量大,有利于商業運輸;再加點減震,坐起來也舒適。
至于道路的平整維護,特別是驛道,已經交給沿途州縣,將其變為徭役,省得老百姓遠道奔波。
中華商會也奉皇命,依托驛站開始建設住宿、倉儲等物流系統,四輪馬車很可能會成為運輸的主力。
“沈兄不知在忙什么,很長時間沒過來了。”王季重有些遺憾地搖搖頭,“盡管咱們提的問題,他基本上都能及時解答。”
驢車停了下來,眾人趕過去觀察指點,又是一番議論,認為還有改進的余地。
陳子龍在旁看著,笑而不語。他跟著徐光啟學習農業,也沒閑著,正在找資料分析研究,也是皇帝交辦的差使。
今天不過是偶有閑暇,前來看望幾位老朋友,也見識一下他們在做的那個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