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與葡萄牙人的爭奪,圍繞著澳門已經進行了數次,荷蘭人的企圖一直沒有成功。
明萬歷二十九年,荷蘭數次向明政府提出借地通商的要求,均被拒絕。
當年,荷蘭戰船“阿姆斯特丹”號和“戈烏達”號以及一只雙桅小船出現于澳門水域,但被葡萄牙人擊退,數名荷蘭人被俘后被處死。
三年后,荷蘭艦隊司令韋麻郎率領一支艦隊,六月從馬來半島出發,七月中旬到達廣東沿岸,準備侵略澳門,但遇上臺風,把艦隊吹至澎湖列島一帶,后來被明朝福建海軍將領沈有容擊退。
1607年,荷蘭派出馬特里也夫艦長到澳門偵察,被葡萄牙六艘軍船趕走。
1609年西班牙與荷蘭簽訂了1609年安特衛普協議,同意了長達12年的休戰協定,直至1621年屆滿,荷蘭因而暫緩對澳門發動攻擊。
天啟二年,荷蘭人覺得在巴達維亞已站穩了腳跟,便劃以此為基地,展開同葡萄牙勢力的全面進攻。
但再一次遭到挫敗,盡管這次出動的艦船和軍隊是規模最大的一回,可還是暴露了荷蘭人不習慣打硬仗的弱點,竟被葡萄牙人裝備簡陋的奴兵所擊敗。
但荷蘭人并未死心,再次出動,他們的目的是停泊于珠江口,以阻擋澳門的外貿航運。
荷蘭人揪住葡萄牙人和澳門不放,自然是其充分的理由。因為荷蘭人發現,葡萄牙人雖然在香料群島等地損失慘重,還是可以通過澳門連接馬六甲與日本的長崎。
這樣,縱使香料份額受損,還可以用日本的白銀、明朝的瓷器和生絲來彌補損失。
特別是大明制造,并給予葡萄牙人分額,運到歐洲后銷售價格昂貴、深受上層貴族喜愛的玻璃鏡子,更是葡萄人一個新的大財路。
按照荷蘭人的強盜邏輯,以及前幾次在大明海域的經驗,他們認為擊敗葡萄牙人,搶到澳門這個遠東大陸上的貿易前哨站,澳門就是他們的,還會在明朝享受與葡萄牙人同樣的待遇。
顯然,從萬歷二十九年到天啟二年,明朝水師對于外來侵略者的表現很差,給了荷蘭人很大的錯覺。
可現在不一樣了,皇帝已經給沈有容下了密旨,并授權他進行了海軍力量的調動。
“幾艘?!”沈有容瞇了下眼睛,再次詢問前來報告的哨探。
哨探再次報告:“回大人,六艘蓋倫船,停錨于澳門島東側的珠江口水域。”
盡管事先接到了情報,但沈有容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還是調動了充足的艦船和兵力。
現在算是完全確定了,沈有容不由得翻了下眼睛。還是過于謹慎小心了,荷蘭紅毛夷果然就來了六艘蓋倫船,事先調動并準備的軍事力量過多了。
主力艦船六十艘,其中三十艘裝備紅夷大炮,每艘有二十門;另外三十艘裝備加朗炮,每艘四十門。
另外還有火船近百艘,補給船哨船數十艘,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荷蘭紅毛夷數倍之多。
在地圖上審視良久,沈有容沉聲下令:“命各部開始行動,明日開戰,務必全殲敵人。”
力量相差懸殊,擊敗紅毛夷已經算不得勝利。全殲,一艘船也不令其逃脫,那才能顯出海軍的力量,不負萬歲數年來的苦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