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債券還沒有償還,但沒人擔心朝廷還不上。
形勢很好,大家都能看出來。而且,平遼和興遼債券,是以遼東土地山林為抵押,沒錢還有地呢!
況且,債券的利息雖不算高,可也比閑在家里強吧!所以,除了急用錢的,很少有人提前出售手中的債券。
朝廷為了增強債券的信譽,從今年開始,便授命銀行進行回購平遼債。當然,債券沒到期,你自然拿不到利息,只能收回本錢。
陳和義繼續講解著戰爭債券的規定,眾人也都認真聽著。作為朝廷支持的大商會,是肯定要回報朝廷的。又不是無償捐輸,抵觸情緒不大。
戰爭債券,為的是開疆拓土,實質上就是擴張掠奪。陳和義說得越多,大家心里越清楚。
這不是那種固定利息的債券,而是屬于風險投資。仗打勝了,搶得多,自然分得多;打敗了,那就賠了,本錢都可能賠光。
朝廷缺錢嗎,錢沒有嫌多的,有多少也能花出去。
但皇帝發行戰爭債,一方面是減輕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明子民都參與到國家的擴張中去。
為什么會有窮兵黷武、好戰必亡,那是戰爭的姿勢不對,打開方式錯誤。
擴張掠奪,本質是沒有錯的,但得益者是誰呢,增加負擔的群體又是哪個?
正因為受益者少,廣大的老百姓卻要背上加賦增稅的負擔。打勝了,沒啥好處;打輸了,可能還要再增負擔,甚至是家破人亡。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老百姓厭戰的情緒不是平白無故的,想要達到“聞戰則喜”的目的,就要讓他們體會到戰爭的好處。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形成開拓進取的精神。而把戰爭與金融聯系起來,西夷早就這么做了,效果顯著。
“一年差不多就能見到收益,應該不少于一成。”陳和義掃視著眾人,繼續說道:“某相信大明的軍力,相信能百戰百勝。當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朝廷也講明了,完全自愿,不攤派不強迫。”
看了楊潤民一眼,得到楊潤民的頜首微笑,陳和義轉過頭說道:“風險是有,可做生意同樣有賠有賺。買或不買,買多少,諸位會后細細商量。”
“敢問楊大人,可否透露一下,此次開戰的目標。”有商人拱手問詢。
楊潤民沉吟了一下,說道:“南方蠻夷之國,其王室頗為富有。”
占城國?水真臘?緬甸?
知道些周邊國家形勢的,立刻開動腦筋,想著大明要對哪個動手開戰。
陳和義笑了兩聲,說道:“某不是炫耀顯擺,身家也沒有億萬。但朝廷征討蠻夷,壯我國威,某還是要貢獻微薄之力。多了沒有,一萬元,別人要笑某吝嗇,也由得他了。”
副會長打樣兒,一萬元自是不算多,也是給了眾人面子。不用拿得太多,超過副會長不太好。
眾人臉上現出輕松之色,三三兩兩議論著,拱手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