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天馬關和漢龍關攻入緬甸的明軍,相距不遠,可以互相支援。在南下的過程中穩扎穩扎,尋機與緬軍主力交戰,并一舉擊敗。
鐵壁關留五千明軍足矣,兩路進擊的明軍各有兩萬,王三善率一萬在后作預備隊。
再加上出兵的助戰的土司人馬,將近十萬的大軍,再有犀利的武器裝備,獲勝是極有把握的。
秋收之后,沿途的宣慰使司,以及緬人村寨,都有存糧,明軍隨處就食,也幾乎沒有斷糧的擔心。
熊廷弼覺得新計劃很穩妥,雖然動作慢了些,卻減少了出現意外的可能。
伐緬的明軍骨干,都是經過了剿滅奢安之亂的精兵強將,對于山地叢林作戰,頗有經驗。
就是新兵,也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嚴格訓練,戰力比緬兵只強不弱。
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這個幕僚,熊廷弼問道:“那依你之見,要如何修改呢?”
幕僚用竹鞭指點著說道:“兩路并進改為右路急進,吸引緬軍主力來戰。然后左路包抄,聚殲緬軍。”
熊廷弼點了點頭,說道:“此計甚好,可作為建議,轉給前線將領。”
停頓了一下,熊廷弼又補充道:“緬軍未必會主動迎戰,倒是依阿瓦河防線,在城下與我軍作戰的可能性較大。”
攻入緬甸后,初期的抵抗不會激烈,象孟養、孟定、木邦等地,原來都是大明的宣慰使司,不會出死力作戰。
與明朝一樣,對于這些土司,緬甸也給予了相當的自治權,只是派一些緬官維持統治。
至于改土歸流,那是百年后,緬甸貢榜王朝的建立者雍籍牙才采取的措施。
重新將三宣六慰置于大明帝國的管理之下,只是皇帝的權宜之計。這種羈索的統治方式,已經無法保證長治久安,但也不能立刻就改。
所以,暫時對占領區的管理方式是宣慰使司與州縣并存,再通過設立土官學校,使土司的后代在學校學習,朝廷則控制任免權。成績不合格,就不準其承襲。
經過一段時間的緩沖之后,再實施半土半流、土流合治,把朝廷官員安排進宣慰使司,從土司手中分權。
最后,時機成熟才是改土歸流。或許有叛亂,或許是腥風血雨,但這是社會的進步,歷史車輪不可阻擋。
熊廷弼與幕僚又商討了一陣,才算結束了這次會議。熊廷弼回到辦公室思索半晌,提筆給皇帝寫奏疏。
戰事是一個接一個,皇帝的雄心壯志顯露無遺。南面是吞并占城,討伐緬甸;西北則是收復前套,目前正在積草屯糧,訓練軍隊,明年開春便要發動。
而東北的穩步推進,就目前來看,還不會爆發大的戰事。皇帝的意思是不急不緩,穩穩地把刺刀頂到建奴殘余的胸口。
大災害導致的天氣越來越寒冷,大明有黑麥、土豆、玉米等耐寒或早熟的作物,建奴殘余有什么,光靠漁獵是養不活那么多人口的。
利用大自然的威力,先餓死一部分。拖得時間越長,建奴殘余的日子越不好過,實力越是損耗。
興許會出現內亂,也興許會亡命北竄,接受更寒冷環境的毒打;更大的可能就是投降,使明軍不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