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發展模式并不是固定的,但卻使海軍在戰艦數量上得以激增。
中型戰艦能裝備八門重炮,或是二十門加朗炮,依靠速度和機動,抵近轟擊時的威力巨大。
在與荷蘭人的海戰中,這樣的突擊猛轟戰術,便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幾乎是一輪轟擊,就打得荷蘭人的戰艦失去了戰斗能力。
即便遇上對手的巨艦,中型戰艦依靠數量和機動優勢,也能與之周旋交戰。
關鍵是海軍還配備了數量眾多的火箭,在射程上與重型火炮相當,算是彌補了在射程上的缺陷。
況且,那時候的前膛裝火炮的射速很慢,精準度也差,這就為突擊猛轟戰術創造了條件。
說白了,頂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其實敵人的炮火并發射不了幾輪,想擊中機動中的戰艦,也不是那么容易。
相反,射程和精準度與加農炮相近,但密集程度和發射速度都遠超加農炮的火箭,卻受到了海軍的青睞。
輕便靈活,發射快速,又有了多管疊加,每艘戰艦能裝備上幾十上百筒,還不占火炮編制。
除了只裝火藥的爆炸彈外,火箭還有火藥火油混合的爆燃彈,并分成海、陸兩種應用型號。
對船攻擊的火箭裝有鐵制箭頭,能夠扎進船板或甲板,然后或爆炸或爆燃。陸地所用則不考慮這些,落地翻滾彈跳也不太影響效果。
沒辦法,到現在為止,觸發引信依然沒有進入實用階段,只能使用延時。
并不是沒有研制出來,而是成本太高。借助于精密機械的發展,利用彈簧、齒輪、燧石等,觸炸引信倒是搞出來了。
但就和歷史上最早發明的燧發火槍一樣,結構太復雜、成本太高,很難大規模應用使用。
再說,以前裝滑膛炮的精準度,安裝觸炸引信也未必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可不管怎么樣,米尼槍、彈和觸炸引信都問世了。接下來,就是沿著這個方向不斷改進完善了。
只要攀爬科技樹的路徑是正確的,科技領先也是確定無疑的。哪怕短期內無法實用,甚至還要投入巨量的資金和人力,皇帝認為也是值得的。
現在,燧發槍對火繩槍的優勢,使得明軍在兵力不是特別懸殊的情況下,能夠戰勝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
等到其他國家也掌握了燧發槍的制造技術,幻想著能與明軍抗衡時,他們會發現,明軍可能有了更先進的米尼槍,對他們照樣是碾壓的優勢。
聽到沈有容所報出的數據,又是增炮,又是添艦,海軍將領們都感到振奮,也明白萬歲的期待有多殷切。
而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陸軍和海軍在開疆拓土上,必然會有所競爭。誰更能為國家帶來利益,誰得到的資源就更多,發展更快,實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