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皇帝沉吟不語,袁可立張了張嘴,還是沒有再舉薦他人。
孫承宗歲數也不小了,袁可立知道他也有致仕之意。關鍵是現在大明安定,朝堂也清明,他們可以放心歸家養老。
袁可立、孫承宗、徐光啟,都到了致仕還鄉的年紀。畢自嚴、畢自肅、陶朗先等人,倒也能擔起內閣重任。
至于保持內閣人員的相對固定,一直到大災害緩解,以確保政策的連貫和穩定,似乎也沒有特別緊密的關系。
皇帝淡淡一笑,說道:“袁師所薦之人,甚合朕意。”
說完,皇帝轉向劉若愚,說道:“擬旨:袁可立三朝元老之臣,忠誠干國,功勛卓著,當得四世恩榮之賞。著加太子太保,晉侯爵,以子樞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
“萬歲,恩賞太過,微臣不敢受。”袁可立起身跪倒,上奏懇辭。
皇帝擺了擺手,說道:“袁師勞苦功高,此皆應得之賞。”
再次轉向劉若愚,皇帝補充道:“另,贈袁可立父母祖父母如秩。”
“遵旨。”劉若愚刷刷點點,將圣旨擬就。
“皇恩浩蕩,微臣領旨謝恩。”袁可立也知道皇帝的脾氣稟性,叩頭如儀,領旨謝恩。
皇帝抬身示意袁可立免禮平身,笑著說道:“袁師才高絕世,著作可由皇家印書坊刊印,以流傳于世。”
滿清竊據中原,毀書篡史,皇帝深以為恨。其中有關袁可立記載的《節寰袁公行狀》與岳爺爺的《精忠祠記》更被禁毀,藏之者處極刑。
歷史已經改變,皇帝自然不會讓歷史再重演。袁可立的功績,他的為人,他的文章,他的書法,都要流傳于世,供后人瞻仰。
“微臣——”袁可立再要謙辭,已被皇帝揮手打斷。
“袁師致仕,當回河南睢陽。”皇帝岔開了話題,說道:“大災害蔓延,河南也在受災之列。若見地方官府賑災不力,袁師可繼續密奏于朕。”
保留密奏之權,這是對所信任的致仕之臣的優待,等于讓皇帝又多了了解民情的耳目。
“微臣領旨。”袁可立對此并不謙辭,憂國憂民,并不會因為致仕而拋之忘之。
皇帝笑了,對于這位歷史名臣,他的股肱之臣,能做的他絕不吝嗇。
從袁可立的角度,皇帝的賞賜則是太豐厚了,讓他感恩戴德之際,也有些惶恐不安。
善刀而藏,見機勇退。袁可立作為儒家弟子,這是他稟持的作人原則。
但口不言事,恥漢人部黨之名;退不忘君,有楚尹毀家之風。亦是袁可立崇尚的宗旨,與作人原則也不矛盾。
關鍵是袁可立對于皇帝知之已深,加恩賞功從不吝嗇。正因為賞罰分明,才有現在文官武將的效命盡忠。
所以,皇帝也是在以他為榜樣,作為其他臣子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