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沈有容能得封爵是肯定的。而且,這很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戰,這么大的年紀,就算皇帝想用,沈有容也感覺到有些力不從心,戰后便要呈上辭疏。
只是,誰能接替他,是個大問題。
海軍發展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超過十年,為了追趕世界潮流,沈有容稟持著皇帝的意旨,大力招募提拔年輕將領。
盡管現在象鄭芝虎、甘輝、洪旭等將領已經成長起來,并具有了實戰經驗。但從年齡和資歷上,當海軍司令還是差點。
而從兵部或武學調任的話,又缺乏實戰經驗,且與這些年輕將領不一定能融洽相處。
皇帝有些發愁,沈有容也是一樣。辛辛苦苦建起的海軍,交到不稱職的官員手中,皇帝不放心,沈有容也心疼惋惜。
鄭芝虎、甘輝、洪旭等年輕將領也是看到了這樣的局面,都在拼命表現,征伐呂宋便是最好的機會。
其實,按照資歷來算的話,現在的東海艦隊司令張可大,應該是個人選。只是在皇帝看來,實戰經驗的欠缺,是他的硬傷。
而且,張可大還有自己的任務,正在努力完成。
釜山港,東海艦隊的五十余艘戰艦停靠在港口內,岸上是整齊的房屋,有宿舍、倉庫,還有哨樓。
通過朝廷的談判,東海海軍租借了釜山港,作為向庫頁島進軍的中轉站。
青島或天津、旅順、皮島、釜山、海參崴、庫頁島,這是皇帝規劃的東海海軍的開拓之路。
盡管相比于南海海軍的軍艦和兵力,東海艦隊只有百余艘戰艦,陸戰隊只有三千,總兵力不過兩萬。
但在戰事等方面,卻也是極少。就連緝私捕盜,也是越來越少。
皇帝盡管也有差使交給東海艦隊,卻沒有太緊的時間限制,基本上由東海艦隊自己看著辦。
張可大也是個穩重的將領,參加過平遼大戰,卻主要是運輸人馬和物資,并沒有海戰的機會。
所以,他是穩扎穩打,一步步地向北推進,逐漸實現皇帝的設想。
釜山港租借了一半,實現軍管,張可大便一邊屯積物資,一邊派出船只,甚至親自己出海,向北巡航探路。
隨著春暖冰融,張可大又要率船出發,再次探察海參崴,并向朝廷奏報,在海參崴建立海軍基地的可能。
海參崴位于阿穆爾半島頂端的金角灣沿岸,自西南向東北伸入內地。海灣四周為低山、丘陵環抱,形勢險要,算得上是一個天然良港。
這是張可大派出的艦船第一次探察的結果,可海參崴也有一個問題,便是它不是不凍港。在十二月中旬到三月,有一百多天的結凍期。
如果在后世,借助于破冰船可以助航。但在那個時代,卻等于是封閉了港口,與外隔絕。
張可大此番出海,除了探查海參崴之外,還要對圖們江入海口進行考察,爭取打通遼東的出海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