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邑相當于一個鄉鎮大小,按照這個時代的糧食生產計算,可以容納一萬多人,但是此刻他的臣民并不多,算上奴隸也才一千五百人,就算是每個人分配多一些土地,總共也就占用五分之一的地盤罷了。
人員分散不利于管理,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地方作為根據地,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河邊土地肥沃,還可以打漁,更重要的是水利還方便,可以為接下來的燒窯做準備。
沒錯,他準備調撥三百個奴隸,專門去燒窯。
這個世界上,修筑城墻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石頭,一種是土磚。前者需要采石,太浪費勞動力了,而且很難找到資源;后者是用泥巴和茅草攪拌曬干做成的,不怎么堅固,壽命也非常短,受不了太多的風吹雨淋,往往十幾年就要翻修一次。
前世,他村里的農民都是自己燒土窯,然后取磚蓋房子,他也跟著爸媽一起燒過一座窯,無論是紅磚還是青磚,工序都比較簡單,但是這兩種磚都十分堅硬,比用石頭筑城墻要好,甚至是蓋房子都沒問題,水泥則用粘土和糯米充當,這樣子蓋起來的城墻,簡直堪稱長城。
他認為,夏國的制陶工藝還算發達,平民百姓家里也都有陶碗和陶壇子,步驟和原理相差不多,工匠們學習一下燒窯也不難。
不過,衛衡聽到他這個想法的時候,直接就愣住了。
燒窯?紅磚?青磚?
盡管夏毅再三描述,衛衡都是似懂非懂,將信將疑,最后還是找來人手照辦,先做一批磚模子,然后調撥三百個奴隸準備粘土,開始了壘窯。
接連十幾天,河邊都是熱火朝天,開墾農田、伐木建屋、捕魚打獵、燒窯造磚……包括老弱婦孺在內,每一個人都事情做。
在這些日子利,祝宗晏荀也安排幾個木工,搭建了一座簡易的家廟。
家廟并不大,四周是一根根木頭并列在一起做成的墻,隱隱還有一些炭黑痕跡。
這個世界的伐木,并不是一件輕松的活。
由于鐵具稀少,加上冶鐵技術落后,所以鐵制的斧頭不僅昂貴,硬度和韌性也不夠,砍樹的時候就不怎么耐用,很容易消耗。一般來說,只有官府大型伐木營建才會消耗得起,低級貴族和平民百姓是不會這么奢侈的。
夏毅受封的時候,國君只賜了十萬枚刀幣,加上母族穆氏送的兩萬,也僅僅夠半年的糧食開銷,建城只能靠自己想辦法。
這段時間,司庫子房一直愁眉苦臉,恨不得一枚刀幣分成兩半花。
所以在砍伐大樹的時候,大家都是用很古老的方法——點燃一個火把,用竹管吹氣,用火一直灼燒一個口子,然后一層層刮去炭化的地方,一點點把樹給燒斷。
這樣下來,耗費的人力極大,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得要幾個人一起忙活一天才能燒斷,負責吹氣的人晚上睡覺的時候腮幫子都是痛的,極為辛苦。
不過效果也挺好,一棵棵樹干埋進土里排成一堵墻,還挺堅固的樣子,真正的家廟蓋好之后,這些木頭還可以賜給平民去蓋房子當房梁。
廟中間壘著一個土臺,擺著幾個陶碗,供奉著一塊塊黍糕和一塊塊臘肉,祭祀非常簡單。
夏毅之前承諾過,要專門建造一座家廟供奉死去的忠義猛士,早在幾天前他就已經讓祝宗晏荀祭祀,招來了三個死去青壯的魂魄,也用木牌做好了靈牌,擺放在土臺上。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