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忙道,聲音之中還帶著一絲急促。
“莒國公,唐儉!”
在李二咄咄逼人的目光下,李澤軒這回沒有賣關子,直接說出了他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選,就是那個在原來歷史上多次出使突厥、險些命喪于草原的傳奇人物——唐儉!
唐儉字茂約,并州晉陽人。在原來的歷史上,唐儉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生于亂世之北周大象元年,卒于唐高宗顯慶元年,經歷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稱當時官場的老壽星。
少年時代的唐儉,家為世代官宦,族是望族名門,可謂用不厭細,食不厭精,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養就落拓不羈、豪爽無忌的性格,不屬中規中矩之子。然而,天性歸天性,教化歸教化,唐儉對長輩卻是尊重有加,以孝而聞名鄉里。
由于其父唐鑒與太原留守李淵過從甚密,所以,年長于李二二十多歲的唐儉也有機會與李二交往,并成為忘年之交。當時之隋王朝,親離眾叛,四起狼煙。唐儉常與世民談論天下大勢,并暗中提醒李二“隋室昏亂,天下可圖”,心存鴻鵠之志的李二,遂以唐儉為知己,還將唐儉之言稟告其父。李淵聞聽,明斥世民不可妄言。事后卻密召唐儉于宮,探論天下大勢。
因此說起來,唐儉也算得上是最早的從龍之臣了!
武德二年九月,唐祚初創、國基未穩、天下尚處四分五裂,劉武周以馬邑為據,北結突厥,興兵南下,直驅李唐龍興之地太原,飲馬汾河。晉王、太原留守、新帝李淵的三兒子李元吉,見劉武周來勢兇猛,棄晉陽,奔逃長安。劉武周輕得太原后,繼續揮師南下,唐臣呂崇茂據夏縣,聚眾反唐,響應劉武周。
當時唐儉因出使也到達了軍中,恰逢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擒獲,不幸的是他也被抓了。在囚俘期間,足智多謀的唐儉,雖身陷敵營,“乃察諸賊帥,皆是庸流,惟尉遲敬德識量弘遠。”遂借機策反尉遲敬德,勸其擇主,歸順大唐。
尉遲敬德亦知劉武周難成大事,在唐儉的勸導下,“身在曹營心在漢”,準備侍機棄劉投唐。囚間唐儉與元君寶被關一處,從其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謀叛之事,不時又傳來獨孤氏逃回蒲反出任原職的消息。唐儉見情勢危急,急求尉遲速放劉世讓,報信于唐營。時高祖在秦王敦促下,正馳舟赴蒲反途中,聞劉世讓所述,遂誘殺獨孤懷恩,脫險于大難。
里應外合之下,秦王李世民大破劉武周,還京后唐儉被任為禮部尚書、天策府長史、檢校黃門侍郎,并獲封莒國公。
要說唐儉此人最為傳奇的地方莫過于他后來出使突厥了。
貞觀初年,唐與突厥戰息,唐儉受命出使突厥,以構和平。貞觀四年,又使突厥。唐儉依朝廷使命,帶金鉑錢糧,誘使頡利歸順。頡利見唐日異強大,而且對突厥禮尊有加,遂準備歸順唐室,懈怠于兵防。就在此時,唐廷卻派李靖奇兵突襲,大敗突厥,平息北陲之患。
身處突厥腹地,最終不僅達成誘降頡利的目的,還能在李靖發動攻擊的前夕逃出生天,唐儉的這一頓操作,可謂是出神入化!事后,唐儉也因此擢升為民部尚書,其子則與豫章公主結為鳳鸞,太原唐氏既為高官,又為國戚,自此榮耀達到峰巔。
正是基于唐儉在史書上留下了這濃墨重彩一筆,所以李澤軒如今才向李二推舉唐儉,他相信以唐儉的急智與聰慧,肯定能夠成功施行那分化之計的!
“臣嘗聞莒國公唐儉于去年出使過突厥,對于突厥的環境和形勢,莒國公比許多大臣都要更加清楚!另外當年陛下大破反賊劉武周時,莒國公身陷囹圄之中,還能成功策反當時劉武周帳下的尉遲伯伯,證明了莒國公的急智和口才都異常出眾!當時的情況與如今何等相似?所以臣認為以突利可汗為根基來策反其他部族的首領,派莒國公去最為合適不過!”
李澤軒向李二拱了拱手,朗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