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魚,在此之前李恪曾經見過(李魚去書院找孟文浩的時候他見到過),當然,他更多地是聽說過李魚的事跡,小小年紀而且是以女子之身,成為了天子欽賜的“金牌記者”,可以直接上達天聽;孤身犯險,揭露過長安周邊數縣的官場之黑暗,數個縣令、縣丞被她拉下馬。
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完全不像是眼前這個“弱女子”能干得出來的啊!
雖然以前聽過、并見過李魚,但今日他還是第一次跟李魚單獨相處,令他奇怪的是,面對這個并不相熟的丫頭,他的心底竟然生出了幾分親切之感!
對,就是親切!
“殿下放心,區區一則告示,對于李魚來說并無難處!”
沉默片刻,李魚點了點頭,呆在《大唐日報》編輯部這么長時間,而且還是深得李澤軒的“真傳”,新聞、告示之類的文稿對于她來說,完全就是信手拈來,不過相比于告示本身,她倒是更加關心這則告示中的內容,只見她皺了皺眉,猶豫片刻后,看向李恪,問道:
“只是李魚有一事不明,但不知該不該講?”
面對李澤軒、孟文浩、李泰等人,李魚可以天真爛漫、“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但面前之人是蜀王李恪,她并不熟悉,這就讓她不由有幾分拘束起來。
李恪笑道:“李魚姑娘請講,小王一定知無不言!”
李魚輕聲問道:“殿下,敢問朝廷如今當真是已經困難到這種程度了嗎?需要商人們募集軍資,才能和突厥相抗衡?李魚若是記得不差的話,去年朝廷派遣船隊南下換糧,可是將太倉和含嘉倉都給塞滿了,這打起仗來,應該不會缺糧吧?”
李魚自小被生父生母“拋棄”,由養父養母撫養成人,但養父母去世后,她一路從岳州來到長安,見識了各種民生疾苦,從情感上來講,她不愿意國家打仗,因為一打仗,最苦的就是老百姓;但她心里也明白,突厥一戰,關乎大唐生死存亡,不打不可!
只是她怎么也沒有料到在她眼中強大無匹的朝廷,如今竟然會通過民間商賈來募集軍資!
李恪沉吟片刻,開口回道:“去年朝廷的確存了不少糧食,但據本王所知,今年六月關中大蝗,山長雖然帶著天雞大隊四處滅蝗,但畢竟時間有限,最終需要賑災的也有五十余縣,若不是朝廷去年南下換糧以及在廣州一帶建立市舶司,僅此次蝗災,便要耗盡大唐府庫的所有錢糧;
再說此次對戰突厥,此戰完全不同于先前的國內平叛,一方面突厥國力強大,頡利坐擁控弦之士百萬,大唐若想戰而勝之,唯有傾盡全力與其一戰,而數十萬兵馬所需要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兵甲戰馬,這又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另一方面,突厥王庭處于草原腹地,這次大唐主動出擊,軍隊的補給線將會十分的漫長遙遠,錢糧補給會十分艱難,在路上的損耗也會異常之大!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相比于等大軍糧草耗盡之后再想辦法,朝廷更應該在大軍出征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所以山長才會向我父皇提出讓商人募集軍資的建議!”
考慮到李魚對于兵事和軍政方面應該不是很熟悉,所以李恪講的比較細致。
聽罷,李魚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道:“小女子明白了!多謝殿下解惑!殿下放心,此事李魚一定盡心盡力辦好!”
“嗯!既如此,那小王便放心了!”
李恪笑了笑,然后他見時辰不早了,便起身道:“事情既已談妥,小王就不叨擾姑娘了,告辭!”
“殿下請留步!”
李魚忽然想起一事,連忙起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