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大會參會者,共計七百一十三人,累計籌集軍資四十二萬八千五百貫,遠超十五萬大軍三月軍費之需,這些參加募捐大會的商人,算是解了朝廷眼下的燃眉之急,讓朝廷能夠集中精力,去備戰突厥,朕欲下旨嘉獎這七百一十三人,眾愛卿可有異議?”
昨日的募捐大會,不僅是今日市井坊間百姓們爭相議論的話題,在太極宮內,募捐大會同樣成了今日早朝的主要議題。民部尚書蕭瑀匯報完昨日募捐大會的盛況后,高坐上首的李二此時徐徐開口道。
殿內百官聞言面色不一,最終眾人都將目光投向了文官第一排的長孫無忌,感受到背后上百雙眼睛目光灼灼地看著自己,長孫無忌十分無奈,只得站了出來,拱手道:“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嘉獎?昨日的募捐大會,商人們固然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但我大唐是以武立國、以文治國,還望陛下以大局為重,勿忘國本!”
雖然昨日募捐大會,長孫無忌也在暗中出了一份力,但他并不想李二對昨日的那群商人大肆嘉獎,因為對于長孫家來說,為商只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副業”罷了,從政,才是長孫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
從李淵太原起兵,到大唐建立,從大唐橫掃宇內,到李二登基,長孫無忌都在里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他是如今天下秩序的既得利者,他自然不想商人集團僅僅是因為捐了一些錢,就能得到那些他當初拼了命才能換來的功勞!
不僅是長孫無忌一個人這么想,站在殿內的文武百官,此時大都也是這么想的。
李二今日一反常態,竟然說要賞賜昨日捐款的七百多名商人,這還了得?這讓辛辛苦苦大半生才獲得官身的他們情何以堪?所以他們都將目光投向了長孫無忌,大伙兒都期待著他這個文官之首,能替大唐的官員們說句“公道話”!
“趙國公所言極是,還請陛下以大局為重!”
“臣附議!”
“臣附議”
當朝堂上的一眾既得利者聯合了起來,即便李二這個大唐皇帝也得避讓三分!李二眉頭輕皺。老實說,他!并不喜歡看到朝中百官出現抱團現象,但現在,李二并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且他也明白,這是政權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須經歷的階段。
“朕打算對昨日參加募捐大會的七百一十三名商人進行集體嘉獎,至于如何嘉獎,除了下旨褒揚之外,還有朕會下令讓《大唐日報》專門寫一篇贊美文章公諸于世!此外,朕還決定,昨日捐錢的商賈,今年可以受到同等數額的免稅額度,也就是說他們昨日捐了多少,今后就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抵扣今年的商稅!趙國公,你認為如何?”
說到最后,李二將目光轉向了長孫無忌,語氣幽冷,面無表情。
顯然,對于長孫無忌當這次出頭鳥,李二心里很是不滿意,在他心里,于私,長孫無忌是他的大舅哥,于公,長孫無忌是他征戰天下、奪得皇位的左膀右臂。可如今,長孫無忌卻因為一群商人的封賞,而當這個引領百官意志的出頭鳥,李二的心中,莫名地生出了一種被人背叛的感覺。
雖然李二的目光古井無波、平平淡淡,但長孫無忌卻是驀地心頭一跳,他心念急轉,躬身行禮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乃一國之君,整個大唐都是陛下的,陛下想賞賜誰、想怎么賞賜,豈是老臣所能置喙和左右的?方才是老臣唐突了,還望陛下恕罪!”
當年李二還是唐國公府二公子時,長孫無忌便開始追隨李二,二人一起共事這么多年,長孫無忌豈會不知李二的性格?方才李二那句“趙國公,你認為如何”,分明就是將要動怒的前兆,因為在以前,李二只會叫他輔機,而不是趙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