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是指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十多個小國的的泛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
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漢初,匈奴破月氏,迫其西遷,以河西昭武(現代甘肅臨澤昭武,張掖附近)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進入中亞粟特地域,征服當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為嚈噠統治,一度被迫改姓溫(溫那沙)。
嚈噠衰落之后,各城邦重獲獨立,復姓昭武,形成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畢等國,統稱“昭武九姓”,唐代又稱“九姓胡”或單稱“胡”,西文則稱之為“粟特”(Sogdians)。
后有部分九姓胡接受突厥及唐朝的統治,八世紀國亡于大食(阿拉伯帝國),此后其國人大部分逐漸突厥化、***化,成為現代中亞烏茲別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眾則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昭武九姓的人雖然在戰斗能力上遠不如突厥,但他們的“經商屬性”卻遠高于北方任何一個游牧民族。由于粟特地區為絲綢之路中段的咽喉所在,自然而然的昭武九姓也就是粟特人成為了一個具有經商傳統的民族,說白了就是當起了世襲“二道販子”,把中國的絲綢販給西方,把西方的寶石、葡萄酒等販給唐朝。
畢竟游牧民族起家但卻打不過人家大唐,只能依靠自己的機動性當起了商人,甚至比如造紙術也是經康國人傳到中亞等地的。實際上自漢魏以來,這群粟特人就曾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原地區經商,但因為隨后的西晉是個短命鬼,中原大亂自顧不暇,生意也是不溫不火。
到了隋唐時期,得益于初唐名將們的閃耀與開放包容的帝國國策,絲綢之路煥發了嶄新的生機。這就吸引了大量昭武九姓人不斷東來,《舊唐書》記載:“興胡之旅,歲月相繼”。
大唐立國之后,大量昭武九姓來到中國,有許多因為經商而富甲一方,他們羨慕唐帝國絢爛多彩的文化,在內地娶妻生子,并逐漸漢化,有的甚至形成相當大的政治勢力。
比如安氏兄弟,隋末天下大亂,李軌割據涼州,為了收復涼州地區,安興貴上奏李淵,希望勸降李軌歸順唐朝,唐高祖李淵并沒同意,于是兩人又再次獻計并最終幫助唐軍削平了占據河西的涼王李軌。安氏兄弟因為功勛卓著,安興貴因此被授右武侯大將軍、上柱國封涼國公,食實封六百戶,賜帛萬段。安修仁也被授左武侯大將軍,封申國公,賜給田宅,食實封六百戶。
不過,這個安和安祿山的安絕沒有半毛錢關系。雖然都是粟特人、雖然都姓安,但這個安其實相當于咱們的劉、王、李這種大姓,姓這個的粟特人海了去了。不僅如此,安氏后代安抱玉后來被被中興名將李光弼重用,在抗擊安史叛軍中屢建奇勛,朝廷賜國姓李氏,以功遷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李抱玉堂弟李抱真,之后當了澤路節度使,在抵抗河朔諸鎮的反叛上,也出了大力,加官檢校司空實封五百戶,安家可以算得上“滿門的忠烈”了。事實上,在安史之亂中為“帶糖”建功討賊、以身殉節的胡人大有人在,比如李光弼就是契丹族,標準的胡人。由于唐朝奉行開放政策,許多外族人在朝廷從政做官,形成唐史中獨具特色的“蕃兵蕃將”,昭武九姓人則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總的來說,昭武九姓的人最大的特點便是有錢,非常非常地有錢,而人一旦有了錢之后,便會去想辦法謀求一定的政治地位,如今的昭武九姓人也不例外!
除了那些因為機緣巧合、入朝為官的之外,大量昭武九姓人一面在大唐經商,一面通過金錢去依附一些強大的地方勢力,而且昭武九姓、同氣連枝,在外經商的昭武九姓人那是出奇地團結,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八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所以昭武九姓人如今在大唐的勢力絕對不容小覷!
更別說康昌安還是來自于昭武九姓的宗主國——康國了,而且好巧不巧的是,這家伙跟康國王室竟然有瓜葛,如此一來,康昌安的死可不僅僅是一樁兇殺案件,還很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外交糾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