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管事先煮過,有韌性,再將泡過的谷子(最好發芽)放到蘆管之中,于是一個類似于別針的機關就做好了。
這樣的魚卡子放到水中,魚兒會過來吃蘆管里的谷子,吃的時候必然會嚼爛蘆管,于是原本是“幾”字形的竹簽沒了拘束就瞬間彈開,變成‘一’字形,將魚嘴卡住。
嘴被卡住的魚兒掙脫不了,最后被人提起來。
魚卡子結構簡單有效,制作成本低,所以漁家大量制作,把幾十、上百個魚卡子做成“排鉤”,大規模釣魚。
所謂排鉤,就是用一根較粗的麻線“綱線”,長數丈甚至十余丈,然后在這條綱線上每隔一段距離就綁一根子線,子線末端都有一個魚鉤或者魚卡子。
這樣的組合,使得魚鉤(魚卡子)成排,所以稱為“排鉤”。
傍晚,漁民將排鉤放入近岸水中,一頭系在岸上并做好標記,然后在綱線上適當綁著石塊讓其沒入水里,沿著水流布設。
到了次日清晨來收排鉤,就能釣上許多魚兒,形同用漁網捕魚。
這樣的釣魚方式十分方便,漁民白日捕魚,只需傍晚布設排鉤,然后回家睡覺,次日就能收獲不少魚兒,省時省力。
所以,白石村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魚卡子,然后以此捕魚,并且戲稱被排鉤吊起來的魚兒們為“連坐”。
吳氏和林氏現在制作的魚卡子,就是給李笠準備的,如今新年已過,李笠就要進城繼續服吏役,為官府捕魚,有了魚卡子制作成的排鉤,能多捕一些魚。
李笠看著一個個成形的魚卡子,思考起來。
魚卡子結構簡單,取材很方便,一個人一日都能制作上數十個,所以彭蠡湖區各漁村家家戶戶都會做,都會用。
魚卡子的結構,決定了釣不上太大的魚,因為大魚的力量大,魚卡子的繃力卡不住大魚。
魚卡子的誘餌可以是谷子,也可以是蚯蚓,但是以谷子為主,所以決定了“咬鉤”的魚兒基本上都是鯉魚、鯽魚一類雜食性魚類為主。
諸如烏鱧這樣的肉食性魚類基本很難上鉤。
所以,魚卡子排鉤釣魚這個“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各廠家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
魚卡子釣上來的魚多以鯉魚、鯽魚為主,平均來說個體重量小但數量多、產出大,所以在魚市賣不上價錢。
家家戶戶都在用魚卡子釣魚,但無法通過魚卡子釣魚獲得多少收入。
李笠認為,這就是技術門檻低、同質化競爭的結果,等同于養魚人都在養鯉魚的同質化問題。
大伙終日忙碌,所獲收入卻依舊微薄,不過勉強糊口而已。
漁民想要做到收入明顯增加,得另外想辦法。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魚卡子換成魚鉤,最好用有倒刺的魚鉤,誘餌改用蚯蚓或者小魚蝦,那么排鉤釣上來的魚,其種類就會比較豐富,個體重量也大些。
但魚鉤的使用成本不低,對于手頭拮據的漁民來說難以負擔,非不想,實不能也。
想發家,擺在面前的困難都是實實在在的,但這難不倒李笠。
因為他有‘掛’,有見識。